“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几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逃不过这句灵魂拷问。
人本主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要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潜能,这就是自我实现倾向。那么,在实现自我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自我,即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像建造房子,有的房子在建造过程中得到好的材料,好的结构,地基牢固,一旦遇到狂风暴雨也不会轰然倒塌;有的房子没盖好,材料不好,结构不好,地基不牢固,就经不起考验。
真实的自我true self和虚假的自我false self
真实的自我trueself 首先建立在父母或养育者无条件的爱上,始终相信孩子的善良、价值。当孩子得到父母的支持,能更高的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更加乐观,更能认识到真我。
虚假的自我false self则相反,父母期许过高、冷漠、对孩子的价值进行攻击等等都会改变孩子对自己价值的看法。一旦没做到父母期待的样子,如考试没拿到好名次,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一无是处;或者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特别看重的一件事情上,一旦这个事情没做好,就会认为自己没价值。虚假的自我可能不至于让生活一败涂地,但肯定不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安宁和幸福的人。
虚假自我的孩子会把父母的标准或者社会的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或重要他人的爱,去迎合别人的期望。有时候他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不值得爱。一个建立虚假自我的人,得不到别人的真爱,也不能给别人真爱,甚至不能给自己真爱。
真正的自我real self 和理想的自我ideal self
人本主义认为,真正的自我real self ,是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是实现自我的基础;理想的自我ideal self,是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或者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
孩子是个有意愿、有思想,对自己的成长有积极影响的人。孩子的发展是自身和外部环境不断作用的结果,而不只是接受别人意愿的容器。当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差别很大,会带来严重的焦虑。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父母要帮助他将两者尽量重合而不是割裂。
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画画,而他的父母却极力反对,想让他学计算机或者数学等。如果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孩子理想的自我就会变成去学计算机或数学,那么他的内心就会承受很大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或是等到对父母的赞许不那么重要的一天,回归真实的自我。
所以,时刻记住,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攻击孩子的自我,不管有意无意。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外部环境,都很看重学习成绩。很多父母自己也很焦虑,孩子更不可能用一己之力来和环境抗争。对于这种情况,父母更应该做好孩子的缓冲带,不要和外界一起攻击孩子的真我,不用把焦虑转嫁给孩子。要告诉他,一个人的价值不光是按成绩来分的,还有很多衡量标准,成绩不好不代表就是一个坏孩子。而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大概率成绩也不会差,即使成绩达不到高标准,也能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内心安宁和幸福。
育人育己,今天的话题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成年人。寻找真我是我们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