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高尔基
为人父母光爱自己的孩子是不够的,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离不开教育。
女儿4岁的时候,我也遇到教育方面的问题,既担心管太严,以后叛逆;又担心管太松,造成溺爱。正当不知所措的时候,听人推荐了《正面管教》这本书。
《正面管教》这本书从字面上看,就是让我们从正确的一面来教育孩子。书的作者是美国简·尼尔森,她是一位心理学、教育学博士,更是一位有7个孩子的妈妈,对于育儿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这本书中,她给了很多正面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被称为管教孩子黄金准则。
对于我们没有接受过系统育儿知识,全靠代代相传的老规矩来育儿的我们,《正面管教》这本书打破了我们之前的育儿误区,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育儿方法。
误区一:认为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法
古人有云,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传统育儿方式中,父母们认为严厉和惩罚是很有效的管教方法。
而在《 正面管教》书中,作者简·尼尔森认为严厉和惩罚可以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从长期来看却会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问题。
当受到惩罚时,《正面管教》书中告诉我们孩子们一般都会产生以下几种心理: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却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受到惩罚时内心所做出的决定,但是未来的行为都会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上。
哥哥小时候在大家眼中是个优秀孩子。可是不管他做什么事,妈妈总是贬低他,说他做的不如别人。别人问我妈妈,为什么不夸下孩子,我妈妈说,夸奖了怕他骄傲,刺激下让他继续努力。
哥哥从小在严厉的环境中长大,几乎很少受到爸妈的夸赞。心理比较自卑,形成了一个讨好型的人格。
在与人相处中,哥哥总是不断地付出。亲戚朋友都找哥哥借钱,其实他自己根本没有钱。甚至,因为实在能力没有办法帮到别人,还自己责怪自己,生怕朋友们不认可他。
和哥哥情况一样的还有邻居家两个儿子,小时候留守儿童,长到七岁,八岁时和父母在一起。
这两个儿子在和爷爷奶奶生活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比如乱丢垃圾、在床上吃东西、不讲究卫生等。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用说教的办法没有效果后,就直接武力镇压。
这两个孩子在小时候迫于家长的威严,不敢反抗。但在进入青春期就是完全和父母对着干,唱反调。甚至在爸爸管教他们的时候,和爸爸对打起来。
回头看来,我的妈妈和邻居家的父母都是用严厉和惩罚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却并没有教育好孩子。哥哥在严厉管教中产生自卑心理,认定自己是个“坏孩子”,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而邻居家的孩子产生了反叛,报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继续扮演“坏孩子”的角色。
误区二:着眼于孩子的缺点而不是优点
在每个妈妈的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一点再好一点,即使孩子有85%的优点,但是在妈妈的眼中看到的却是那15%的缺点。
陶虹在节目中也说过,自己也曾在女儿的学习过程中,只盯着女儿的缺点,而没有关注到女儿的优点。
女儿学习乐器一直是三分钟的热度,开始女儿想学钢琴,买回来琴后,不肯练习;要学木笛,陶虹5分钟学会的曲子,女儿却练习了半年还不会;又开始学大提琴,练习2天又不练了。看到女儿这么没有耐心和兴趣,陶虹便不再提学乐器的事儿了。结果女儿说想学吉他……
陶虹劝女儿:“都是弦乐,大提琴练好了,吉他就更容易学了。”
事后陶虹也反思自己,或许不是练琴让孩子痛苦,而是自己在一旁情绪紧张地督促,盯着乐谱,纠正手法,孩子总是被指出欠缺的地方,以至于最后没有了耐心和兴趣。
从那以后,她便不这样做了,于是琴房里,便传来了琴声。
正面管教一书中也指出,把85%的精力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就会消失。同样我们把85%的精力关注积极方面,那么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
表姐家兄妹三个,哥哥和妹妹都属于聪明的类型,表姐属于老实憨憨型。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这位客人说让表姐住他家,表姐却说出了,你们家穷,我才不住你们家。过后表姐受到了妈妈和哥哥的严厉批评,说表姐不会说话,就不要说!表姐的妈妈见人就吐槽说表姐人笨,嘴巴不会说话。
表姐从此,见人不敢说话,人多的场合更是不敢去。后来结婚都是裸婚。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办婚礼,她说:“婚礼上人多,我担心会出丑。”
表姐说错话的事在妈妈和哥哥的批评关注下,被无限放大,表姐也从心里接受了自己是个笨孩子,不会说话的孩子。于是她变得不敢开口说话与人沟通。
误区三: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现实中这样常见的案例子太多。
比如二胎家庭中,因为二胎宝宝出生后,大宝变的异常难缠。吃饭要人喂,本来不尿床孩子,现在开始尿床。
还有朋友家二个女儿,大和小的中间差1岁多点,大女儿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时常受到表扬,而小女儿跟姐姐比就差了一点,经常受到批评。小女儿看着像个乖乖女,但对于父母的要求,会阳奉阴违。比如吃饭,吃几口,趁父母不注意,吐出来。学校里的作业,也是不认真做,父母要求严格时,就糊弄下。
遇到这样情况,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不听话,或者认为孩子是坏孩子。在《正面管教》书中告诉了我们孩子变成“坏孩子”的真正的原因。
像二胎家庭中的大宝因为小宝的出生,感觉自己应得的爱变少了,于是用退回到婴儿的方式寻求关注。
而表现不优秀的妹妹因为姐姐每样都比自己优秀,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又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表扬而会产生报复,而故意对着干。
每一个变得不可爱的孩子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他们并不是坏孩子。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如何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找到了传统教育中的误区。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呢?在《正面管教》中简.尼尔森也给了我们方法。
一、 和善和坚定并行
在《正面管教》书中这样定义和善和坚定的:“和善”意味着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坚定”是在尊重孩子和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情形的需要。
和善不是取悦孩子、满足孩子、不让孩子失望。而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坚定也不是控制、惩罚孩子。而是对孩子和自己及当时情形的尊重。
乐乐看到新玩具便控制不住想买,虽然她也意识到这样不行,可就是控制不住。乐妈便和乐乐商量,一个月买一个新玩具,如果这个月多买了,那下个月就不能买新玩具。犯规两次的,直接没收零花钱。
看到规则定好了,妈妈的态度也很坚定,乐乐便不得不执行起来,也慢慢的改掉了见什么买什么的毛病。
例子中的乐乐妈妈采用了和善和坚定并行的态度,让乐乐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既是对乐乐的尊重,又让他体会到自我价值感。定好的规则执行起来,也容易的多。
作为家长在管教中要注意的是,不管制定什么规则,前提是以尊重孩子,帮助孩子为目标,而不是为了惩罚和羞辱孩子。这是有没有采用和善和坚定并行管教的最主要的标准。
二、花时间去训练孩子,鼓励孩子
很多父母会期待孩子完成一些没有训练过的事情,他们认为孩子天生应该会,如表姐的例子,表姐不会说话,是因为父母没有教她该如何应答,而直接要求她能按照大人的思维完美地应对。孩子的大脑那么单纯,只能根据条件反射来回答。这又怎么能怪表姐笨呢。
这就要求父母要去训练孩子,训练孩子涉及到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比如穿衣、吃饭、做家务,等一些动手方面的事情,要去教孩子做。 在教的过程中要具体到细节,比如被子的角要对齐、床单要拉平、地上扫到什么程度等,要求越是具体,孩子越能做好,孩子做的好地方要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可以让孩子更有责任心和自信心。让孩子获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一出生就在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有价值感,才能健康成长。
另一个方面是行为习惯的训练。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单纯的像一张白纸,孩子的哪些行为习惯是对,哪些是错的,这些要父母去指导。孩子在家里学习到的行为习惯可能适用于家里的场景。换个场景不适合。这就要求父母们多带孩子出去增长见识,阅历。在不同的场合,比如见人如何打呼、问路;公共场合应该遵守哪些秩序;遇到具体的问题该怎么去解决等。父母们要身体力行的去教孩子,要从正面去引导孩子,该怎么去做。
当孩子行事有准则的时候,那他们做起事来,也不会迷茫,才会更有自信。
三、犯错的时候,找到孩子的目的给予帮助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到孩子错误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着错误的目的。
比如二胎家庭中,二宝的出生,妈妈对大宝的照顾少了,并不等于不爱他了,而孩子此时感受到的就是父母不爱了,于是便会寻求关注。
妈妈们可以在一天中腾出时间给大宝的单独时光,可以用语言告诉大宝,妈妈对他的爱。也可以大宝帮助照顾小宝宝,体现他个人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而对于反抗报复的孩子,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心里,用关心的语气说出:“你总受到批评,心里很难受,妈妈的做法让你受到了伤害,是不是?”父母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
“你希望妈妈怎么能帮助你呢?怎么做呢?”这样问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
真正的尊重孩子,用心地听孩子倾诉,不是把他当成一个无知小孩,漠视他的感受。在具体的事情中,父母为自己的错误道歉,求得孩子的谅解。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便会放下报复,改成和父母合作的态度,而慢慢的变的优秀。
还有那些自暴自弃的孩子,父母们可以把大目标设立成小目标,然后让孩子慢慢地完成小目标,并且给予鼓励,让孩子慢慢地拾起信心。直到孩子能完成大目标。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一定要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让他们体会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样孩子才能长成一个内心健康的人,才会与这个社会好好相处。
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使不完美,我们也不用太自责,只需要不断学习,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也不停学习成长,用《正面管教》中教我们的方法,用心育儿,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有价值感有归属感,爱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