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被迫分享的孩子,有多苦?
最近,微博上一位日本妈妈分享儿女与玩具之间的扎心事火了。
据这位妈妈说当年儿子幼儿园时和外婆办事的过程中,喜欢上了别人家孩子做好的模型,女主人在孩子没在的情况下把自己孩子的模型给了儿子。
多年后,儿子自己也热爱上了制作模型才忽然意识到,没有得到模型主人的同意就带走他的东西是多么过分的事。这件事也一直让他对模型主人心怀愧疚。
另外,这位妈妈也分享了女儿喜欢的玩偶被长辈强行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导致女儿从此以后不再喜欢玩偶的故事。
这位妈妈的分享,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说自己童年也有过类似经历,虽然如今已长大成人,但仍然对曾经的扎心经历记忆犹新。
原来被迫分享玩具是每个孩子心里难以忘记的痛苦,你是不是还在强迫孩子分享呢?
②分享的前提,是尊重
也许很多父母会说“不就是一个玩具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我们大人们眼中的玩具有可能是孩子最珍爱的宝贝。
没有经过孩子本人的同意就把他们的玩具给别的孩子,究竟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网友“爱意料”说了自己的经历,直到如今,她都清楚地记得8岁的时候,小姨给每家女孩买了发箍,分着分着少1个,正好一个姐姐没有,哭得很伤心。她母亲就把她的发箍拿给了那个姐姐。她说,懂事的小孩最可怜,会哭的娃有奶吃。她不知道,为啥别人没分到玩具,母亲就要抢走女儿的东西成全别人。
我们希望孩子可以从分享中变得有爱心,收获友情,获得两份的快乐。但分享应当伴随的是自愿而愉快,而不是伴随着失去与难受,让孩子体验分享的美妙才是我们的初衷。
失去与难受的体验只会让孩子更厌烦共享这件事,以及不喜欢那个被分享的小孩。
只一味地执行“分享”动作,而背离初衷,究竟是孩子不懂分享,还是大人们不懂分享呢?
夏天妈妈黄嘉千在一次节目中表示,她也曾为了让夏天养成分享的好习惯,逼着两三岁的小夏天去分享玩具,规定不分享就拿走、分享就给小奖励。
但黄嘉千也特别提到,随着夏天的长大,她突然意识到之前的做法并不好,也不再逼夏天分享而是开始尊重夏天的决定,所以才把夏天从一个讨厌分享的孩子变成了爱分享的孩子。
爱,不是靠父母站在远远的地方“指导”,默念:妈妈是为你好,妈妈爱你。而是注重和孩子的情感链接,尊重孩子的想法;注重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少些控制、纠正、引导,多些共情、理解、支持。
③孩子的东西,让他自己决定
曾有个朋友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她儿子带了三个玩具车到楼下玩。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把玩具车拿起来,说了一句:借给我玩一下嘛。
她儿子很不开心地说:不,我都要玩的。
这时,小男孩的妈妈也过来了,对他们说:你们一起玩嘛,玩具要-起玩才好玩。
那个小男孩发现自己妈妈也在“支援”自己,似乎更加理直气壮了。
朋友看到儿子满脸委屈和不情愿,就说了一句:他现在还不想和你玩,想自己玩,下次再和你玩好不好?
小男孩的妈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也不知道是对我朋友还是对他儿子说:我们有玩具都是带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小朋友要学会分享,会分享才是好孩子。
朋友很尴尬,劝儿子和小男孩一起玩,可儿子越发倔强了,说什么也不肯。
朋友只有对儿子说:刚才外婆说给你的水果洗好了,我们回去吃水果吧。下次再把车带出来玩。
这样才从那个小孩手里把玩具拿回来。但是小男孩的妈妈很不高兴,之后在楼下见到也不再和他们打招呼,似乎也不许孩子再和他家孩子玩。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这些东西,我们未必想和别人分享,也不一定要去分享。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分享原本是一种美德,但所有的美德都不应该被胁迫,而应以自愿为前提。
如果忽略了这个前提,就会变成利用“美德”的名义,侵害别人的利益。
如果孩子自愿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他感到快乐,分享的结果是他满意的,他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分享”的美德。
正如之前一位叫Alanya Kolberg的妈妈的做法,她领着儿子去公园玩,周围陌生的小朋友看上了儿子的玩具。
望着孩子既委屈又带着些紧张的脸,Alanya并没有被“美德”所束缚,而是对儿子说:“你可以对他们说‘不’,你不想给,就拒绝。”
事后Alanya也就这件事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到了网上,她在文中写道:
我当时遭到了很多家长的鄙视,但我一点都不后悔。
…
我并不是小气,我的目的只是想告诉我的孩子,如何像大人一样行为处事。
很多人因为从小想说“不”时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一辈子都不懂拒绝。
在不断满足别人的各种要求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
玩具是他的,在我们买回来送给他的那一刻就属于他了,我没有资格替他决定应该分享给谁,谁也没有资格要求他一定要分享给谁。
分享的前提是,请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只有孩子得到了充分尊重,才会去尊重别人。
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分享”都是被迫,甚至被人用[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之类的言语勒索、绑架,他不仅体会不到分享的乐趣和好处,还会在一次次的忍受中,逐渐不敢为自己的“权利”出声。
④教孩子分享,先让孩子懂得“自私”
要孩子分享的基础恰恰是首先尊重孩子的物权,不强迫他们分享,允许孩子“自私”。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强调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我们并非活在一个只要有人要求某件东西,你就得放弃的世界。
当孩子不愿拿出自己的东西分享的时候,请别再给他贴上“小气”、“不懂礼貌”的标签。而应该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帮助孩子建立物权归属感。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他的,当孩子不同意动他的东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只有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
同时,少对孩子说教,因为真的没有人喜欢总被人说教,我们可以在平时通过示范、做游戏、读绘本、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你的”、“交换”、“借与还”等概念。
从小我们就在“孔融让梨”的教育中,学会“谦让、分享和无私”,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尊重自我意志、勇于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这是教孩子内心强大的重要一课,更是让他在未来懂得坚持真理、珍爱自己的示范与鼓励。
也许有一天,当你再次碰到分不分享这个难题,请记得保护好孩子勇敢说“不”的权利。
关于作者:
屋塔室的小王后,
85后超能辣妈,上得厅堂入得厨房,扮得了淑女,做得了女汉子,爱好看书、写文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