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情怀这样一种东西。如果有,但愿它是美好的。
偶然看了一段视频,是以前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为张学友《醒着做梦》录制的一段,看完后总觉得有些唏嘘。岁月,真的是一把杀猪刀。
作为八零年代生人,四大天王的存在,到今天仍是一股难以磨灭的印迹。刚刚看过《长城》,其实是冲着老刘去的。这部电影前期炒的很火,很想知道他到底在里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年,刘德华,仍然以一种劳模的形象遍处可寻,三十余年屹立不倒,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几天黎明冒头了,出现在金大姐的节目里。据说接下来档期很满,不知道是不是准备发力的前兆?郭富城这几年斩获不少,颇值得肯定。至于学友哥,一直处于一种半隐退的状态,演唱会的号召力依然一呼万应。
不可否认,即便四人中稍年轻一点的如黎、郭两人,也老了。眼角的细纹,略显浮肿的脸庞,说明了一切。一批小鲜肉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腊肉将如何自处?不可否认,他们的江湖地位仍在,但他们也都在做出改变,试图适应这日新月异的一切。
得知郭富城参加真人秀《我们十七岁》时,没来由的突然觉得有些突兀:郭天王也背着背包去“秀”了?紧接着会想,其他三位大佬,不会也跟风吧。其实,按照大家最通俗的理解,只要价钱谈的好,没有什么不可以,蹦极、潜海,把一身老骨头折腾散架,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真的一定要这样吗?
在节目《我们来了》里,女神依然的赵雅芝款款走来,走路带风,笑脸嫣然,矜持而不失典雅。记得汪涵大概是问到:雅芝姐怎么会想到参加这档节目?“白娘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身边很多人看到这档节目后,都跟我说“你应该去这档节目……”(大意)。
不知有多少人看到这里,会有着哑然失笑的冲动。这样提前彩排好的问答,实在是太拙劣了。从一位名嘴和一名老牌明星说出来,总觉得太过于做作。我很想替她回答说:你们报的价格够有诚意哦!当然,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算我多嘴。
其实,明星捞金真的不算什么,只要给钱,只有你情我愿,大家都可以谈。也许是我想多了,为何我总觉得赵雅芝、林青霞这样曾经的“女神”,和一帮小花们在一起带着头套打拳击,会觉得镜头格外别捏呢?
我只能这么理解,这些曾经是如我这代人的集体回忆,是青春的见证。在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我们将他(她)们捧作神,多少年后,他(她)们又被另一帮人请下了神坛。当年,我们用的是崇拜,举手投足模仿着他们的样子。如今,他们按照节目组的意图,情愿或不情愿地“完成”剧情设置里的戏份。
是的,这仍然就是一场戏。在乎的人,认为是演戏,不在乎的人,认为是游戏。再问一遍,真的一定要这样吗?
所谓偶像,都打着“亲民”的旗号,和粉丝零距离互动。这是好事。可在我看来,早已归为神级BOSS的巨星,如果一定要参加诸如“回锅”选修或是一大把年纪跟着年轻明星“体验”,真的,我会觉得很失落。当得知周华健,要参加第五季《我是歌手》时,就是这种感觉。
大家都知道周华健是谁。90年代能和香港“四大天王”抗衡的,极为个别的国民天王,在华语乐坛早已封神。当他为辛晓琪在这档节目上站台时,大家都能看出这把老刀依然锋利,无敌于天下。当周华健站在台上,多少人够格和他并排站在一起?谁来给他点评?谁又有资格来点评?如果权且是一种娱乐,点评的人笑嘻嘻的,被点评的人嘻哈哈,这样的节目水分太甚。
是的,我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当年我们曾为之着迷、追捧的巨星,能不用虚假地受人摆布,因金钱驱使自己。我们希望,他们能保持着距离,神秘。其实,我们只是不希望他们委屈,一如我们自己一样。那极个别的巨星,我们宁愿将他们“束之高阁”,高高地,仰望。
当然,20年来,两岸三地涌现出这么多的天王天后,究竟有多少人名副其实称之为“巨星”,大家都心里有数。唱功、演技、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公众形象等,能占有这些而能称得上大佬的,实话说,10个手指数得过来。
临了,只点两位的名:张学友,我的歌神,你可千万别去参加什么《歌手》,给李克勤站站台就好了吧;刘德华,去当评委或嘉宾都行,比如央视《开讲啦》就不错,可别学谁参加什么真人秀。真的,两位天王,当你们站在台上,台下都只有粉丝而没有明星的时候,谁该点评你们,谁叫得动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