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写过去的日子,那段往事,记下来以免忘却曾经的心绪。 ——— 题记
我在鹿邑已有二十八个年头,十六岁那会就随哥哥在太清上学。
一晃二十多年的光景过去了,时至今日我倒成了地地道道的鹿邑人了。
一九九零年,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急匆匆的在鹿邑中心汽车站下了车,向南走,三岔路口。少年迷失了方向,原地转了一圈,终于看清进城的路口。
二十多年前的我第一次来鹿邑时的情景,如在昨日的午后。
那时没公交,有人力三轮,车座像现在的铲斗车的前端,人在前面车兜里坐着,车夫双手扶着车横木,脚蹬踏板。现在鹿邑城里已没有这样的三轮,我那时也坐过几次,忘了坐的感觉。
我去太清要坐“大篷车”,烧油的车,跑起来冒黑烟,有浓的刺鼻的柴油味。
现在想起来,记忆犹新。
我记得鹿邑东关吊桥以东都是庄稼地,没有现在的高楼。路是土路,当时不是多好走。
现在鹿邑四关街,你再也看不到丁点的庄稼地。
九零年的元旦后,我来到鹿邑,在太清上初三。
刚来鹿邑那会,我对这座小城有种神秘感。太清中学离太清宫很近,一放学,穿过矮墙便可以到太清宫前殿去玩。有时星期天,还可以跑到后宫溜一圈,我对那座乌龟驮着的石碑印象很深。
那时,整个前后宫特别简陋,荒芜落寞一片。一个院落,没有生气。
现在,你所看到的不再是二十几年前的太清宫。
一切都变了。
太清宫前后宫一条轴线,向四方辐射。高大壮观的殿堂,精雕细刻的廊檐,精美绝伦的彩绘,无不叫人叹为观止;四周的花草树木,曲径通幽的小路蜿蜒其间,绵长了古今韵味。
悠悠两千五百多年的沧桑,一位世界历史名人,一部五千言《道德经》。
让鹿邑闻名于天下,大鹿邑的时代来到;美了、灿了我的城郭。
我刚来鹿邑,经常去我哥家玩,我哥家离老君台近。
那时我所知道的好玩的去处,莫过于老君台了。其实不然,有一天有人说,去城墙看看,自此我的头脑里就多了一段古城墙。
在哪?怎么去?多远?那时我刚到鹿邑没多久,并且忙于考试,无暇关心古城墙的方位。
师范毕业那年,我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地串串鹿邑这座小城。
老君台东南方向,一段高高的约有百米长的土城墙,静默于城东南角,就是人们所说的南城墙。
那时,我有时去爬城墙,也有好多人在上面玩。
有人说,城墙被人扒了,在上面建房子,有好多的住家户用墙土作为建房夯基,只剩正南拐弯正西的好一点,破坏的不那么厉害。
以前的南监狱与城墙相邻,有时有的人站在城墙上往里观望动静,一是好奇罢了;二是城墙足以高,可以看见高墙里的情景。
我来鹿邑二十多年过去了,那段古城墙还在。
前几天,我去灵宝学习。一日下午,几人相约去函谷关游玩。
函谷关因老子而闻名,相传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
传说老子著述《道德经》的石台还在,我们几位前去,果见置于院里的一石台,用手摸摸,凉凉的光滑。
我们到了函谷关位置,一条东西大道直入关口,进入大峡谷。我注意到在关口南侧一处,用玻璃镶嵌的一小段的土墙,上方建有带檐的亭,旁边书:“古城墙”。
就那么一小段,你根本看不出是一段城墙的影子,但灵宝的人民却视若宝贝,保护起来。
一段城墙,悠悠穿越千年的根须,是有灵性的吧!
泱泱涡河水,千年古城墙,刀光剑影,硝烟弥漫,风影如絮,飘乎远兮。
今日,鹿邑人民正在维护那段古城墙,那段历史。
古朴、厚重的一座城池;历史、文化氛围浓重的一座城,足以魅力无穷!
那残垣的墙,是能让人记忆于心,挥之不去,依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