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莺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是否在心里盘算着:
20年前?我在哪?我是谁?
虽然出题目的是我,我自己也这么盘算了一下。
20年前,我刚好从家乡初中毕业,到省城读一个5年制的大专学校,专修英语。那时候的爱好是什么呢?
所有的文艺活动,除了文学。
为什么除了文学?
因为看不懂,还有点自卑,怕自己融不入那些“文豪”的圈子里,不敢靠近。所以,我当时的爱好是音乐和舞蹈。
我报了声乐班、国标班;加入了学校的管乐团、吉他协会,还是吉他协会的秘书,也就是帮着会长打杂的那位。
上次回娘家,翻出了同学录,看着会长给我写的寄语,才想起自己有过那么一段为文体活动痴迷、奉献的时光。这几天把2011年写的回忆录补齐,回忆了许多事。大学对文体活动的热爱带到了毕业之后,一直到现在,我发现从小到大原来我喜欢的东西一直没变。如果说有那么一点变化,就是把文学加了进来。不知不觉间,自己曾经感到自卑的一部分,原来早已潜藏在自己的内在,它被某些东西激活了。自卑是因为自己不相信自己会做到;自卑是因为和他人对比;自卑是还没有和更高的存在搭建连接,看不到自己的潜能。纵观这一段段的人生变化、旅程,我原来一直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呀。这么想着,不由得想跪拜上苍了。
然而,对文艺的热爱在小学和初中时段是被压制的,因为那时父母觉得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成绩我无法走出那个村子,也无法实现我所谓的理想生活。那时候经常眼巴巴地看着学校的舞蹈队,合唱团之类的在排练,自己躲在一旁羡慕着,同时也倍感孤独。也许有那么几个瞬间心里非常渴望,却又被父母的“教诲”打消了这种念头。现实有时候是需要面对的,克制只不过是一段时间的缓冲,因为这份克制我才能走出村子,遇见更多的机会,现在我才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追求这些心中所爱。
回忆录里有一段回忆是2006年我从广州搬到珠海的记录。那时我在网上搜索珠海的文艺活动,从英语角、交谊舞、户外到后来的音乐会,我渴望去连接这个新的城市,渴望在工作之余做一点别的。那时,我真的是落地第二天就去参加活动。工资才1500的我,到了珠海,落脚小姨家,所剩的积蓄就是老板在我临走前给的3000元,那是我的所有。所幸那时还有小姨收留,3000元除了吃饭交通,还买了一条裙子,迫不及待要去跳舞。再后来就开始聚焦了,聚焦在古筝和音乐会上。就因为那段时间的活跃,结识了一帮朋友,到现在都还玩在一起。
昨天,莺之巢社群开始了第2次线下的活动——群莺品诗会。在这之前我策划过很多活动,有时在某个公共场所,有时把朋友邀请到家里,在家里举办音乐会。这些文艺活动,它毫无商业价值,也完全没有专业策划人、策展人组织得那么高大上,它却让我乐此不彼。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让我心之神往呢?
因为它让我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得到一种缓冲;让我在工作中得到一种放松,最重要的是——我和朋友们建立深厚的友谊,我和人有了连接。
不管是音乐会还是品诗会,我们都能在朋友们的互动当中更加了解彼此。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就因为这一点,我们完全放松,没有谁比谁懂得很多,我们像玩耍一样,在各自的认知领域中贡献出对音乐的理解,对诗歌的理解。同时,它又会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
比如,音乐会上,我们的技术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因为你要来参加表演势必要逼一下自己练琴,那么无形中演奏能力就得到提高。又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抱着玩玩的心态,我们很能包容即使是弹得、唱得跑到了美国去了的调调,即使是弹着弹着卡壳儿的尴尬,我们真心地鼓励、陪伴和欣赏。
比如,品诗会上,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对生命的洞察力得到提高,因为在讨论之中我们会被其他人所分享的见解带动,从而思考得更加深入。同时,不同领域所带进来的新鲜的看法又会激发大家产生一种更新的看法,这就是文艺所带给我心之神往的东西。它是生命的一种滋养。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需要带着一个面具,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做着有可能违背内心的事。在文艺活动里,我们可以袒露心胸,让自己成为自己,不需要带着面具,也不说顾及说出什么样的话。大家的那份真实会在音乐中、诗歌中、大家的鼓励、调侃和亲密中展露无遗。
昨天的品诗会中,有小伙伴分享了各自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自己偶遇激励自己、给予自己的力量诗歌;也有小伙伴分享了在人生低谷时自己写的诗歌,这些是多么温热的自我表达和成长记录啊。这些,把它翻出来,和一群人分享诗歌本身或者自己故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变得柔软和敞开,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就是因为在别人敞开自己的同时也看见了我们自己,从而感觉到我们并非是唯一的,会遇上烦恼、挫折的个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成长的难题。当我们有一个场域,一个机缘让自己袒露这些,我们有了一个诉说的机会流淌出来。往往这种时候的流淌让我们感受到爱,这种爱是高于任何世俗的爱。它未必是来自于在场成员之间的爱,而是你,作为一个个体,冥冥中感受到一点什么,那点什么无法言说,就如鲁米和夏姆士之间的神秘的爱。
每每参加完这样的活动,我都觉得生活如此美好。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定会从小把他/她养育在这样的氛围里,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可以没有你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可没有和自己有同样爱好的朋友。
当我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很多世俗的烦恼就自然会烟消云散。这种烦恼是怎样烟消云散的呢?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专注和喜欢的事情上,你对他人的注意力就会减少很多,同时批判也少了很多,因为你已无暇顾及那些你认为不接受的行为,你已经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自然会消减自己对他人的批判。因为这背后是一种和美的圆融,也是人类内在最深沉的渴望,当你遇见美,与之圆融,你会心生慈悲和包容,别人的任何过错、劣质不再烦扰你,因为你内在是那样的丰盈。
在我的课堂上,有一些学员经常烦恼:为什么我学习成长了那么多年依然走不出一条清晰的道路来?
我说,一条清晰的道路必须从自己内心的所爱开始,而不是这些事背后的利益。内心所爱,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依然圆融,满足和喜悦。当我们品尝到这样的滋味,这条路就自然清晰了。
群莺品诗会,我们公共品读的是鲁米的诗集,然后每人带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诗人的诗歌。
昨天,我们一起品读了鲁米的五首诗歌,分别是以下五首:
01
在你的光明中,我学习如何去爱。
在你的美丽中,我学习如何作诗。
你在我的心中起舞,
那里,没有人会看见你,
但有时候,我能看见,
而这样的一暼,成了诗的艺术。
这一首,我们探讨了什么是“你”,这个你为什么会让我们学习去爱,去作诗?为什么“你”没有人看见而我有时候能看见?这一瞥是什么的状态竟然成了诗的艺术?从而,这个“你”真正的本质又是什么?
02
爱之道并不是
一场微妙的辩论。
那里的门
是毁灭。
鸟儿在天空
画着它们自由的圆圈。
它们是如何学会的?
一次次地跌落,它们
就获得了翅膀。
这一首,我们探讨了什么叫“微妙的辩论”?毁灭意味着什么?什么叫自由?为什么画着圆圈,圆圈有什么特殊涵义吗?当我们读到最后那段,仿佛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谁没有一次次跌落过呢?跌落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
03
谁借我之口发言
谁在用我的眼睛看?灵魂
是什么?我无法停止发问。
只要能尝一口答案,
我就能冲破这醉汉的牢笼。
我来到这里,并非自愿。
同样,我也无法离开。
谁把我带到这里,谁就必须带我回家。
我一点都不知道,我要用这首诗
说些什么。我并没有构思。
当我把它写完,
我变得非常安静,一言不发。
这一首,我们读完也安静了。我们都感受到诗人自然流淌出来的东西。我们探讨了“尝一口答案”,为什么是一口?一口就够了?这个答案又是什么?什么是醉汉?我们都是醉汉吗?最后我们都同意: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醉的,清醒的时间真不多,哪怕有半分钟的清醒,就像充电一样。
“谁把我带到这里,谁就必须带我回家。” 有些人读出了臣服,有些人读出了一点点的耍赖和淘气,有些人读出了确信,好的诗歌就是不同的人读着有不同的理解。
04
当你和每个人在一起,却没有
与我同在,你就没有和任何人在一起。
当你不和任何人在一起,而只
与我同在,你就和每个人在一起。
不要和每一个人关系密切,
而要成为每一个人。
当你变成那么多人,你就什么也不是。
虚空。
这一首在貌似很绕的情况下,我们缕清了。这个就留给大家品品了,现场讨论真的非常过瘾。
05
挚友,
我们的亲密就像:
无论你的脚踩在哪里,你都能在你脚下
感受到我的坚实。
怀着这样的爱,
我怎会只看到你的世界,
而看不到你?
这一首,我们感受到鲁米和夏姆士之间的友情让世人动容。你的世界和你有什么区别?反问句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
......
我所记录的并不齐全,因为在现场没有做笔记,这只是我们热烈讨论中的冰山一角。那种气氛是极其融洽的,那一刻的我们都无比可爱。现在想想昨天的每一位,依然感到热乎乎的。
这样的活动,我和另一位朋友在疫情之前就计划着要做,因为我们如此热爱鲁米,由于疫情的缘故被推迟了半年时间。我们热爱鲁米,自己每次读着都会喜悦和感动,也想和更多的人一起喜悦和感动。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计划每周一次,地点在珠海市区,有可能也会邀请大家来我小镇上的寒舍,不过也不排除因为工作和其他的事情会做一些调整。现在的自己,从诗歌里,从境遇里,学会了顺其自然,不执着,即使不能每周举行,那也无妨;举办时有多少人来参与,也无妨;我们只是本着一份对它的热爱,它自己会有生命力,吸引到有缘的人来参与。
我很庆幸,我还保留了20年前的爱好,还有点把它发扬光大。即使我一无所有,我还有心中所爱。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想着余生不知还有多长,如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偶遇几位,也会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但愿读着这篇文章的你,也依然有心中所爱,滋养并呵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