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懒妈妈,平时总是让孩子自己扒书堆找书看,虽然她还在幼儿园。昨天晚上,逼迫孩子躺在床上按时睡觉,她睁眼喊着睡不着。我想自己该履行一个好妈妈应尽的义务了,给她读个睡前故事,是安徒生的《豌豆上的公主》,因为它比较短。
故事情节很简单:王子为了和真正的公主结婚游遍了世界,却不知如何辨别真正的公主。在雷雨交加的夜晚,一个自称是公主的姑娘住进了他们家。王子的妈妈用一颗豌豆外加二十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验证了她是个真正的公主。王子和公主结婚了,豌豆因为居功甚伟被放进了博物馆。
两三分钟就读完了这个故事。我问女儿:“王子为什么要娶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公主做老婆?她皮肤那么好,肯定没做过家务。”女儿说:“灰姑娘什么都会,也会做家务,所以王子很喜欢她。”我说:“对,我们要做一个什么都要会的公主。”这样教育孩子无可厚非。但直觉告诉我这样解读太糟了,相对于安徒生其他作品的情节合理、人物鲜明,这篇是个异数。
老国王亲自去给公主开城门,老王后亲自去给公主铺床叠被,他们没有下人伺候吗?二十床垫子加上二十床鸭绒被,得有两三米高吧,公主难道要踩着梯子去睡觉?并且公主还说那颗豌豆“硌着我,弄得我全身发青发紫”,很难想象她是怎么在那么高的床上翻来覆去打滚儿,让自己的全身都挤压到了那颗豌豆。焉知她不是睡相不好从床上掉下来摔的?
老国王和老王后为了儿子能娶上一位真正的公主,可真是像中国的爹娘一样凡事亲力亲为,为孩子的终身大事处心积虑、操透了心。他们怎么就不想想这姑娘既然是位公主怎么会在雨夜走丢了呢?他们也没询问她的家世、财产,仅凭着那全身发青发紫的皮肤就认定了她是真正的公主。想要公主做媳妇想疯了吧!
王子也很奇怪。除去听爹妈的话,是个乖孩子外,简直别无所长。如果他是个高富帅,排队求他结亲的人早把门槛踏破了。何至于他走遍了全世界,见了很多公主,却不知道哪个是真的。除了自己太笨想不出来办法外,最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那些真正的公主不想见他,或者因他太穷,或者因他太丑,或者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那个自称是公主的姑娘更奇怪。打雷下雨的夜晚一个人怎么就跑到国外去了?瞎跑什么呢!仆从呢?是被野兽吃了还是被土匪杀了?既然娇生惯养怎么就愿意睡在二十床垫子加二十床鸭绒被的床上,床那么高,爬上去还不累死?当时就得告诉老王后这不合理,必须得给我公主的待遇。真正的公主怎么能让人如此这般去怀疑,去验证?还不一把火烧了他们家!姑娘看似偶然的邂逅焉知不是心机算尽的主动投怀送抱?
纵观全文,“真正的公主”判断的标准就是极其娇嫩的肌肤,暗示着只有王公贵族、大富之家才能养得出这样的女孩。但肌肤娇嫩的姑娘未必全是公主,家里有钱、有人伺候就行。这和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公主真的是两码事,任何思维正常的人当都能判断出来。然而当一个肌肤娇嫩的姑娘站在国王家时,他们放弃了对身为公主所必备的其他成长背景方面的探查,归根结底她家里看起来有钱就行了。真正的公主人选最后置换成了有钱人家的女孩。
国王需要钱,但又遮遮掩掩。他们一家编的这个试探故事算是保住了自己的脸面。但是,人家千娇万惯的女孩子凭什么得给你们又笨又穷又丑的儿子做媳妇?换句话说,你的王子靠什么配得上真正的公主?无非一个贵族的头衔罢了。然而它被认为是优雅精致生活的象征,这是当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所缺乏的。两个阶层结合一下各取所需,故事也就圆满了。
巴尔扎克和安徒生同一时代,他笔下那些穷光蛋贵族少爷都娶了富有的资产阶级寡妇。没落的贵族有了钱,新生的资产阶级有了话语权。只有上流社会和强大资本的结合,才能保证后代又富又贵。那个时代不论是丹麦的哥本哈根还是法国的巴黎,世风大致如此。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文末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的,资本要选择合适的阶层来为自己代言,而贵族传承下去的源动力也是能利用自己的名号不断圈钱。
公主抱怨那颗豌豆让她睡不好,这种对生活环境吹毛求疵苛责、追求极度安逸的享受,我们称之为公主病。竟是因了她的公主病才认定了她的公主命。而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贪图享受都是公主病,但若是你的背景强大到让他人必须像尊敬一个真正的公主那样尊敬你,甚至将这些毛病也视为骄傲的公主的标配,那么这些毛病就都不是毛病了,而是你强大气场里令人羡慕的附属品。在强权社会里,只有强大和弱小之分,没有应该和不应该,你若强大,什么都是对的,甚至可以颠倒黑白。文章看似不合理之处却有那么多言外之意,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批判构思之精巧令人赞叹。
这篇短小的文章没有优美的语言也没有带泪的微笑,对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确实不是好童话。小朋友们还不理解公主不能吃苦的缺点竟然是他人引以为傲的美德,因为这是安徒生写给成年人的童话。
如果公主的娘家失联了,文中那位矫情姑娘能不能像个真正的公主那样理直气壮的在国王的城堡里生活下去,我还真有点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