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较是大人内心深处的自卑。他们不愿意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只能表达成人对孩子的不满。
常见的有,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三岁就开始数数了;你看你表姐,五岁就已经弹琴了;你看我同事家的大壮,一次能吃四个包子呐……总之,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己家的孩子优秀。自己家的孩子需要累死累活地去追赶别人。
田忌赛马里有一比,用皇帝的上等马比我的下等马;用皇帝的中等马比我的上等马;用皇帝的下等马比我的中等马。结局三局两胜。古人的智慧,今日看来也是受教。但是人的欲望像皇帝的马一样,我的马不如你的马。我得加鞭快赶呐,只有多多地加,才能赶得上。于是乎,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补课,奔跑着去学习的路上了。
身边的很多孩子都是这种现象。四岁画画,五岁钢琴,六岁口才,七岁舞蹈,八岁声乐……到了十几岁全部放弃了。当年老爸老妈的那句"哪怕坚持一样也行啊"的忠言,早就抛掷九霄云外了。学这么多也源自于比较,因为别人学了,自己家孩子不想被落下。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意思是每个人也许擅长某一方面,或擅长几个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是如此。
钢琴家朗朗只因小时候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中,汤姆猫在弹琴,也模仿汤姆猫的样子在一个小电子琴上弹琴。他父亲发现儿子的这一闪光点后,培养儿子学钢琴,把警察这一职务辞掉后专心陪儿子去北京学。这一努力的过程很艰辛,但现在换得的回报也是当初努力的结果。
人的欲望越来遇多,也是源自于比较。比较自己,比较别人。父母尤其喜欢拿孩子比较,自己孩子优点从来不说,缺点一堆。因为他们的眼睛中看不到好的,只能看到不好的。把孩子说不高兴了,把自己的负性情绪说出来了,自己的舒服驾驭在孩子的不舒服之上。
真正的比较是利用起当下的时间和资源,学习和劳逸结合。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成长了。父母对孩子们的比较,源自于他们成长过程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