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
空间顺序让人在没有见到实物时可以根据文章想象出大致的空间关系,显得文章井井有条,合乎空间逻辑顺序,使读者得到准确的信息。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古文,名曰《小石潭记》。文中写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坐着从未见小石潭到进入小石潭,空间的转换,与具体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还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低到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由高到低——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视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听觉——长吟,低唱,弹琴;触觉——光滑的石井栏;味觉——又酸又甜。
文中以方位顺序为序写,例如《三味书屋》的一段“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面前,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 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观察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还有我们曾学过的一篇《观潮》。文中写到“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比喻);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比喻)际天(夸张)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夸张),势极雄豪。”这句按照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详细写了浙江之潮的到来过程,又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浙江之潮的雄奇壮观。
作者们运用空间顺序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古色古香的小石潭,还是生机勃勃的百草园、雅致干净的三味书屋,或者雄伟奇特的观潮都让人身临其境。
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性。文章抓住这个特点构成自己的条理,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外到内,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南到北,或者从远到近,或者从中间到四周。于是读者对事物的了解也是有序、有逻辑的,文章能呈现出事物的有序、有逻辑的画面,如此准确而又生动,使得读者感同身受。
(吾之拙作,望李老手下留情)
语教一班 陈洋 219306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