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开始阅读到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于是,抽丝拨茧般地追溯,我想看到一个真实的阳明先生:37天平定叛乱,57岁病逝在回乡途中,一生熟捻于道、佛、释三家,自身学问自成一派,研究出心学,留下一笔珍贵的思想精华给后世。一直到熊逸的《王阳明:一切心法》,有了全新的感受:在不安的现实中,阳明先生以其巨大的个人能力在书写自己,在历史间往返穿梭,在现实中反复比照,在人际间反复权衡,突然意识到:我们横亘在历史的苍茫中,企图以一粒粟的力量搏击大浪,但是,终究会被历史时间的大浪打翻,我们无从觉知自己,丢了谦逊,丢了良知,盲目地巧言色令,机械地奋不顾身,却妄图在人世间获得最大的认可,但是最大的认可又是什么?
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很大的命题,目的是为了安定地过好自己的一生。
1.你的自成一派的活法
“信心是重要的,信什么反而无关紧要”——熊逸先生的先生笔真是锋利,句句戳中人心。相信很多人读书、阅读甚至追寻宗教的寄托,无非是是为了找到自己或者的一个合适的理由,看呢,曾经有人也和我这样的活着,过着,我是正确的。这样的印证方式,自然成为了人生确凿的理由。可是,真的,我们活着的终极目标是是什么?佛教徒说是为了修行,获得下世的好因果,不坠入六道轮回;道家说是为了获得长生,获得得道成仙,可是,我们呢?我试图用旁观者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
有的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看似很光芒四射的人生,花了别人几十倍的努力,获得了位高权重,有的人安贫乐道,忠于自己,一生粗茶淡饭,却也怡然自乐;有人在人与人之间游刃有余,乖戾讨巧;有人言拙胆怯。。。。。。。究竟怎样的人生是正确的,他们套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在这个繁杂的人世间。
开始的时候,跟着熊逸的笔端,我有种顿悟的人生的感觉,失声笑着周遭的忙碌的人生,觉得他们的连为什么而活着都不知道,只是茫然地追求着。只是,后来,大到安生立命,小到人们为了剩下几块钱开始讨价还加的人生,我觉得自己太不体谅别人的人生,人生疾苦都不懂,你凭什么要去指责?在后来,我想的通彻,每个人都在在自己的活法里守着自己的盼头,我要追求先贤圣人,我就按照自己的步调,你要一夜豪富,你自然奋力追求,我们只是怀着不同的目标在前进。无可厚非,当然,只要基于一个前提:你是正直、善良的。
不必带着鄙夷的眼光去看低谁谁谁,也不必自命清高,我们都是在俗世里浮沉的人儿,多些体谅,多些宽容,多些自我,便是各自最好的人生。
2.人,活着需要偶像么?
书的广告词写的是这样的:王阳明是个很厉害的人,学问大,能打仗,品行高,引得很多人成为粉丝。于是,我们趋之若鹜的以为要知行合一,要平常心。就像罗胖说的:不争、不抢、不斗、不怒,这个世界都一片清明了么?
真正的心学是什么?是一场在针尖上飞旋的舞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人世间所有的战斗,都是心战。
现世的不安带给我们的焦虑感,引得我们心乱如麻,我们四处散落去追去自己的价值,信仰,希望在这个人世间能够有个高人去引导我们的人生,告诉我们该如何安然地度过一生,告诉我们如何钱多事少,如何在茕茕独立中获得安全感,所以,人们的想法是四散的,信仰的缺位的,内心是不是被鼓动着的。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高于宗教、高于科学的真理的存在,这种存在会引导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可能接近于阳明先生的“心”这个概念,这些大道至简的真理会带着我们走向更好的人生,但是人们却在各式各样的断章取义中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换成为自己的至理名言。就如王阳明的说法:人心就像一面镜子,原来啊它就是明亮的,只是尘封上了灰尘,我们不去擦拭,就会混屯。
起,不知为何;终,不知为何结束。
我不想带着心灵鸡汤式的灌输,只是觉得,人,或者,就得清明自在,就得找到自己的坐标,而后,奋起直追。只是,觉得难得时候,想想阳明先生,因为一封上书被刘瑾一路追杀;被官场挤兑,沦落在龙场驿站;在功高德重的时候连基本的认可都得不到;在推出心学的时候,与当时的盛行的思想做斗争的的时候,如何去争取自己的学术位置,那你的难算什么?
3.私欲的作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无论活在哪个阶层,都多少带着多少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困惑,总是会觉得难以事事诸顺,在各种权衡和左右中平衡,人生多少带着艰难困苦,可能会有人把酒当歌,笑对人生。我想探究这些所谓的苦,来自于哪里?王阳明说来自于内心,来自于我们的私欲,所以要:致良知。
有个切实体会,诸位可以感受下:如果有一个外出公干的机会,可以提职加薪,但是要远离家庭。你去还是不去?顾念家庭的人,可能会觉得即使给我再多的钱,都比不过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追求事业的人,可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进步空间,但是更多的人却在之间摆动——去,还是不去,要,还是不要。
私欲一动,你自然改变自己的想法。所谓“心动念转”。我并不排斥这样的对错,只是觉得只要是遵从内心的良知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从这个引子,也可以看出人们焦虑的原因。就是在这样不停的反复中纠结,在这样的往返中不知所以。我也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去迎合,会去阿谀奉承,会去刚正不阿。我可以认可不认可,但是不可以评价,能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私欲,听从自己的内心的良知。
以前,总是不屑看报纸的社会版面,觉得总是和自己清高的人生很是不搭,离婚、出轨、道德底线的突破,人性的泯灭,不绝于耳。但是,我却开始解读这样的悲欢离合,这何尝不是我们真实的世界,如果,我们连当下的现世都过不好,那寄情于下世有何意义?解读他们,并不是指责和责备,而是在对照自己,映射出自己或深或浅的私欲,照亮他们,然后和平相处,找到自己的良知。
4.不可比拟的人生
读懂了别人,可能还不一定过的好这一生;真正了解了真理,也不一定会安然无恙。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笃定的内心,坚定自己的想法,做法。大师们说:存在,即是合理,当下的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着不可明喻的理由,但是我更相信:回到内心,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成就自己更为高贵的人生。
“我们不喜欢攀比,还喜欢幸灾乐祸”,人性的本质就是如此,我们无法应对繁杂琐碎的事无巨细,人心叵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修炼自己强大的内心让自己过上富足的人生。
不再责备你们的自私贪欲,不再嫉妒你的才华横世,不再感怀伤感,不可比拟的人生,是我自己给自己的。
为了落笔写这些文字,我前后斟酌了小半个月了,不敢与大师们妄谈思想,不敢用自己胆怯的笔触去表达。可是,内心的一团的热情鼓动着我写下这些文字。或许这是慢慢开始积累传统文化的开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