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研读晚清历史,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个人,一个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备受争议的人。从洋务运动时的救亡图存,到列强瓜分中国时的丧权辱国,整个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他为中国近代化做的事情很多也受到的争议和非议很大。
他就是晚清重臣和权臣——李鸿章,一个被人概括为“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人。
尽管以我们现在的角度看李鸿章算不上是个光辉的正面人物,但是在当年和英国商谈租借香港期限这件事上还是要感谢下他的,要不是他的坚持我们现在的历史也许就不一样了。
1.香港割让,晚清的悲哀
1841年1月26日,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强占香港岛,虽清政府曾试图夺回,但差距实在是过大,心有余而力不足。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同意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同意将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割让给英国。
与香港问题有关的另一项不平等条约是李鸿章与英国于1898年签署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香港租借给英国99年的要求就是出现在这项条约中。
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初版中,英国提出的租赁期限为100年。李鸿章知道后,在和谈中据理力争,最终将租赁期限改为99年。
改完后李鸿章才心甘情愿地签字,都是丧权辱国,100年和99年有区别么,只不过是1年之差而已,李鸿章为何死死抓住这1年不放呢?
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土地的租借期限最长为99年,如果一国领土被他国租借100年,仍未赎回或者被归还,那么这一领土就永远属于该租借国,因此如果当时李鸿章答应将香港租借给英国一百年,那么我们可能就再也无法收回香港了。毕竟我们可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但是毕竟不遵循国际惯例还是会有很多麻烦的。
2.李鸿章的无奈
以我们现在的角度去评价李鸿章,总体上他绝对算不上一个光辉的正面人物。即使他想救亡图存,但他代表的也是地主阶级或者说既得利益的那群人,这样的立场不可能救中国。即使很多丧权辱国条约是他迫于晚清统治阶级的压力才签的,但毕竟在他手上中国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现在看来,李鸿章在香港租借期限上的坚持,不得不说是一个明智的举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利益的损失。在那个没落腐朽的年代,晚清统治者即使挨打了也不思进取,不正视西方文明。而李鸿章能够认识到租期100年的危害,至少证明他对国际惯例有过深入的了解,国家羸弱他也只能选择这种无奈的方式坚守底线。
3.游子归家,新中国的强势
新中国成立伊始,伟人就提出,拒绝承认晚清及国民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的欠款部分全都一笔勾销了。但是关于将香港租借给英国这一不平等条约,在那时却得到了默认,这是为什么?
香港割让之初,英国人对这片荒芜之地并不满意,认为这是一块“细小、荒芜、不卫生、没有价值”及“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的地方。
但随着大量资源的投入特别是港口的开发,在英国强占香港的几十年间,愣是将它建设成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资本主义大都市。
在没想好怎么处理香港的制度问题前,立即强行接收香港,对于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显然不是国家愿意看到的。因此伟人当时明智地决定将香港问题暂时搁置,在有效租期内依然归英国所有。
随着新中国的一步步强大,全世界都在观望香港会不会在被租借99年后如期回归祖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也多次询问中国对香港回归的态度。总设计师的回答都非常肯定:中国必须收复香港。
为了解决香港回归后的制度问题,总设计师创造性地提出了那个伟大的构想,为解决香港以及后来的澳门问题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
1982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亲自来到北京与总设计师正式讨论香港问题。撒切尔夫人还想做着“日不落帝国”的美梦,希望中国能延长英国的租期,但总设计师也果断地回答说“现在不是晚清,这里也没有李鸿章”。
最后,英国承诺在1997年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4.结语
平心而论李鸿章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栋梁之材,只可惜生错了年代。在没有显赫背景下一路爬到晚清政府的权臣实属不凡,只可惜当时的朝廷已经摇摇欲坠。即使看到了国家的危亡,他也无力改变,因为他永远不会明白西方的强大不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先进的制度。
落后就要挨打是我们近代以来得出的血的教训,国际交往中从来没有公平可言,正如艾跃进教授说的:“实力永远是维护正义的基础,国防才是外交的后盾,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弱小即是原罪,这才是李鸿章无奈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