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部老片,1957年的,对,非常老的片,连画面都是黑白的。
实际上,看一下封面,很多人也就没什么观看的欲望了,这么老的电影有什么可看的?有什么观赏性?
幸好我多了解了一下,这部电影的评价极高,索性我就硬着头皮去看了,虽然看的时候是深夜,精神疲惫,但过程可以用一个“爽”字来形容——从刚开始的12个怒汉聚集讨论,到最终的达成一致各奔东西,我深陷其中,大脑异常兴奋,算是少有的体验。
豆瓣上,这部电影简介: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
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各有不同,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8号陪审员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点”,耐心地说服其他的陪审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也在冲突和较量。
电影99%的场景都在这间封闭的会议室内,但整个内容却涉及人性、司法、逻辑、质疑等各个方面,而且节奏张弛有度,自然流畅。
证人言之凿凿的证据就一定是真相吗?他会不会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个人偏见、自私、客观影响等等说出有碍于发现真相的言论?显然,我们需要足够的证据和逻辑推理,去接近真相,而很难掌握绝对的真相。
刚开始,所有审查员都认为少年有罪。其实,只要所有审查员达成一致,认为少年有罪,可以立马解散,各回各家休息,更何况,当时的形势很容易达成一致。但8号审查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少年不一定有罪。
当有人试图问8号原因的时候,8号只是说,他认为当所有人都一边倒的时候,应该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质疑。有些审查员显示出了焦躁和无奈,甚至怪罪于8号,认为他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即使如此,8号仍顶着压力,倒逼着大家把所有的证据拿出来,一件件的提出合理质疑。
比如:
1.对老年人证词的质疑。在腿部有残疾的情况下,听到案发地的枪声,如何从床上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门口,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以及老年人或许有受到更多关注的倾向,从而夸大自身言论的可能性等等。
2.对妇女证词的质疑。妇女说,从对面楼的窗户中,透过路过电车的窗户,他看到了案发过程。审查员则模拟电车经过的时间,和案发时间是否吻合,以及这个妇女鼻梁上有眼镜的压痕,而案发时在晚上,妇女有可能没戴着眼镜,造成视线模糊等等。
3.对少年杀人的质疑。是否愤怒就一定会导致杀人呢?有没有可能不是少年亲手杀人等等。
...
从1对11,到2对10...再到11对1,以及最终的12人达成一致。陪审团终达成一致,认为无法确切的证明少年杀了人。紧张的神经终于得到舒缓,12人解散,电影结束。
整个电影不仅精彩的体现了合理质疑的必要性,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显然他们不是由一个人的想当然来决定,而是有严谨的怀疑态度和司法制度。
我们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恶人,也不想伤害一个好人。同时,我们不仅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别人,因为或许有一天,你也会站在“别人”的位置,到那个时候,人人都想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