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一时期,总是有很多的人与故事,留给后世太多的猜想和唏嘘。三国时期有一大帮的高人似乎游离在世情之中,又像超脱尘世之外,水镜先生、庞德公、黄承彦等等,他们就像昙花一样,露一露面就悄然而去,不带走一丝云彩。
徐庶,本来也是一个隐士,和崔州平等等是一类人物,只不过徐庶比他们多了一丝俗念,他想博取功名,所以他才会找到刘备,想借刘备这个平台建功立业。
徐庶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徐庶在今天,大家对他的熟悉程度估计比司马徽、崔州平,甚至是庞统都要强。徐庶留给后世有一个歇后语和成语,流传很广。那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和”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个典故经常会被运用到现实中来,所以人们对徐庶应该是十分熟悉。徐庶在三国演义中就是一个铺路石,引出了诸葛亮,也衬托了诸葛亮,这就是罗贯中对他的安排。具体中间情况是怎么样的,不得而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没有给徐庶作传,因此徐庶的相关资料在《诸葛亮传》中有记载:“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里大致交代了一下徐庶的生平经历,其一徐庶是个高人,他和诸葛亮关系一直就好,能和诸葛亮关系好的一般不会是平庸之辈。所以他肯定和庞统也是认识或者说是不错的。
《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中,徐庶就帮助很少打胜仗的刘备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中间的单福就是徐庶。刘备得了徐庶也像是得了宝贝一样,所以这一段基本可信,徐庶具备这样的能力,要不然曹操也不至于把徐庶的母亲裹挟到许都,以控制徐庶。
徐庶出场不多,但是却必不可少,没有徐庶,引不出诸葛亮。而我以为,徐庶的出现,根本就是和诸葛亮商量好的,徐庶自己如果能够辅佐刘备自然好,如果辅佐不了,就会推荐诸葛亮。
不管怎么样,徐庶对刘备是有大恩的,因为推荐了诸葛亮,而且是自己当了铺路石,倘若徐庶自己不行,那么他推荐的人必然不被重视,关键是刘备认为徐庶已经很不错了,那么徐庶再推荐人,自然是不错的了,这一推荐彻底改变了刘备的人生。
历史对徐庶的评价并不高,徐庶因为孝道离开了刘备,因为曹操抓了他的母亲,作为孝子的徐庶迫于无奈,只能归顺曹操。这也许让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今天在刘备这里出谋划策,明天就到曹操那里献计攻打刘备,世人怎么看。不知道陈寿怎么想的,反正是对徐庶没有作传,不知道是不是陈寿认为徐庶是一个有异志的人,而不作传。
不过《三国演义》为徐庶留下了清誉,因为他在曹操那里没有献一计,并且时时惦记刘备,这也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的由来。
后来根据裴松之做的注记载:徐庶在曹魏政权里做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后来诸葛亮在曾惦记他。“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大致意思,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听到徐庶和石涛官职不高,慨叹道:“难道魏国的人才那么多吗,徐庶和石涛这样的人才都没有受到重用”。
不过要说徐庶没有献一计,应该不大可能,根本裴松之做的注记载:徐庶在曹魏政权里做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可不是一个小官,如果徐庶真的一言不发,也不至于封这样的官职来养着他吧。
徐庶终其一生都在魏为官,结局比庞统要好,是病死的。后世人为了纪念他还有人为其立了碑,现在还在。不过对于徐庶的满腹才学而言,这样要隐不隐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