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做2B产品的新人交互设计师,我在工作中发现除了要深入了解业务之外,信息架构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
虽然很多需求文档已经给出大概的信息架构,但要是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交互设计师,拿到需求文档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以为产品经理都是对的,要怀有批判精神,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了解文档中数据的含义与业务逻辑,把文档中的信息抽取出来,打散重组,画出数据流。看看当前的架构是否最优,任务流中是否有重叠的地方,是否可以合并,或有没有其他更优的解决方案。2B公司业务逻辑复杂、产品繁多,要是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会让一个交互设计师负责一个产品,所以想要在交互的路上长远发展,一定要学会把信息打散重组,培养架构信息的能力。
每次说起信息架构,大家都很难准确定义它到底是做什么的。很多时候我们画的信息架构,一般都是从上到下,从产品导航开始,列出下一级内容。要是让我们从0到1去架构一个产品或者从1到10优化一个产品的架构,我们应该如何入手呢?
学如何架构信息之前,我们先从信息架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到信息架构,了解你的用户这三方面来介绍信息架构。
一、信息架构是什么
信息架构是一种系统、全面且整体的组织信息的方法,让信息容易被用户查找和理解,同时可以在用户需求和商业目标之间取得平衡 。
《Web信息架构》中说到,优秀的信息架构应能平衡用户、内容、情景。
用户指产品受众,包括受众的需求、任务、行为、心理模型;
内容指构成产品的‘材料’,包括文档\数据类型、内容对象、数量、现存架构;
情景指商业情景,包括商业目标、资金、技术、设备、资源等限制。
拿微信作例子,这是一个优秀的信息架构,能平衡用户、内容、情景的产品。微信前期定位做熟人社交,到现在已经定位为一种生活方式了。
用户方面,微信的受众为有社交需求的人群,希望能更快更省地社交。从微信的头屏能看出,微信的核心功能依旧是快捷社交。
内容方面,微信发展到现在,系统用户量级呈指数增长,功能也有克制地增长,从聊天到朋友圈到订阅号服务号到微信钱包红包等一系列功能,满足了绝大部分用户需求,很多新功能、高频功能也巧妙地隐藏了起来,比如订阅号公众号在聊天记录列表里、朋友圈在’发现’的tab里等,这么做能保持信息架构的宽度,避免过多重点而失去焦点。
情景方面,微信满足大部分用户使用场景,同时也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在朋友圈根据用户画像投放广告、增加购物,游戏入口、微信钱包接入第三方应用等。
二、为什么要架构信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想清楚用户用你的产品原因是什么。
用户用你的产品,因为他们有信息需求。
但是为什么很多团队辛辛苦苦花了1年时间做了1个产品,用户安装后看了三分钟就无情卸载掉你的产品?
因为你产品的信息不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没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那么目前信息出现了什么问题了?
1、信息过载
7、80年代,是信息匮乏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我们只能通过报纸、收音机获取信息。目前是信息爆炸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海量信息,信息过剩十分严重,所有信息都希望能吸引用户的目光。但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用户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铺天盖地、漫无目的的信息了,而是整理分类好的,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用户需要从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很多软件产品也曾试图通过添加越来越多的功能吸引用户,有一种抄抄抄派,他们抄袭同类竞品,不管适不适合自己产品的调性,遵循拿来就用原则,竞品新出什么功能就往自己产品上加什么功能;另外一种是跟风派,听说最近社交很火,想分一杯羹,于是在自己工具类产品上加上社交功能,功能出来了,用的人寥寥无几。
实践证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不会为你越来越多功能买单。
2、信息访问方式越来越多样
以前我们获取信息大多通过报纸书籍、会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是有物质承载、应用场景具有局限性的。但现在各式各样的设备涌现,比如电脑、手机、iPad、iWatch等,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设备上获取信息。
由此看出:
1)信息的载体不再单一,信息逐渐从实体分离,呈去物质化趋势。这使得信息复制分发更便宜,用户获取信息成本越来越低。
2)信息的场景多样化,信息逐渐从场景分离。这使得信息融入各种各样的场景,用户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
针对信息访问的多样性,目前一个产品可能会有多个平台,比如电脑web端、手机web端、Android端、IOS端、iPad端、微信公众平台等。当用户在不同设备场景获取你产品信息时,产品应该给用户一致的体验。
最典型的就是web端的响应式设计,从pc到移动端设备中,响应式通过模块的自适应,让内容适应屏幕宽度,但不会对内容作过多修改,保持视觉与架构的一致性,从而给用户带来一致体验。
说了那么多,信息架构究竟有什么用?简单的说就是:让信息容易被用户查找,理解。
三、了解你的用户
1、了解用户的搜索查找行为
市面上大部分产品都带有搜索功能,但对每一个产品而言,搜索功能真的必要吗?
在产品初期,内容、用户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要是把信息架构好,用户能很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搜索功能最多也就是个摆设。等产品的后期迭代与用户量级上去之后,再上搜索功能也不迟。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用户的搜素行为与查找信息行为。
1.用户的搜索行为分为以下四种:
1)带有强目的性地搜索,即已知条目搜索 。
这种行为的用户明确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他并不想浪费精力去过滤繁杂的信息,这时用户希望输入关键字就能立马得到答案。
比如,当我想在京东买一台iPhone6s的时候,我并不希望在首页通过手机通讯->手机->Apple->iPhone6s这样冗长的路径去获取iPhone6s的购买页面。
我希望直接输入关键字,点击搜索就给我呈现iPhone6s 的相关信息。
2)目的模糊地搜索,即探索式搜素。
这种行为的用户对目标信息有大概了解,并不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用户的搜索路径迭代移动,收集更多信息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信息。
比如冬天来了,我想买一件毛衣,但我并不知道我想要什么颜色,什么质地,什么牌子的。当我搜毛衣的时候,电商产品会给我提供成百上千件毛衣,在搜索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想要一件高领套头毛衣,于是我用关键字重新搜索,缩窄搜索范围,减少繁杂信息,再从这些搜索结果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淘宝的标签分类就比较符合用户的搜索行为。
除此之外,给用户提供‘类似产品’或‘相近产品’,提供更多链接可提高转化率。
如当我进入毛衣所在商店闲逛时,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毛衣,而是羽绒,于是我最后下单买了一件羽绒服。
3)漫无目的地搜索,即无遗漏式搜素。
这种行为的用户没有目标,只是想逛逛,看看有没有什么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很多电商产品比如淘宝、京东等的首页都会像一个商城,罗列众多分类产品。如淘宝app头屏主要根据用户的搜索购买行为给用户推荐商品,下图的’有好货’、‘爱逛街’、’必买清单’和后面几屏的其它模块大部分都是根据我的浏览和购买纪录给我提供的我可能感兴趣的商品。除此之外还有小部分的广告位,比如‘超实惠’模块,吸引用户点进去。
4)重新搜索
用户需要对曾经搜索的内容进行再次搜索,可能是需要再次了解或购买。
目前大部分产品,如浏览器、电商、O2O、资讯媒体类等都会给用户提供历史搜索记录,便于用户再次搜索到所需内容。
2.用户查找信息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当用户首次到达一个网站或一个APP时一定会浏览,了解这个APP是什么,给自己提供了什么服务或信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自己。当用户对这个APP有信息需求,而这个APP信息量很大,需要的信息被隐藏或层级比较深时用户就会通过搜索获取所要的信息。要是搜索还是没找到用户想要的结果,用户一般会找客服或者熟悉此系统的朋友解决。
由此得出用户查找信息的方法:浏览->搜索->询问。
我们应该把用户看成傻瓜,把信息架构做成傻瓜式一看就懂的架构。一个好的信息架构可以让用户通过浏览和搜索就能找到大部分信息,大大简化用户的查找行为。
3.如何了解用户信息需求和搜索行为
了解用户信息需求与搜索行为的途径大体分为两种:
1)搜索分析。类似于埋点,基于大量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用户的搜索模型。数据常存储在搜索引擎日志文中。
2)情景式调查。即通过各种途径观察分析用户,比如任务分析、用户调研、焦点小组等。
不用的产品用户的行为可能有稍微不一样,通过调研用户尽可能了解用户主要需求和可能的信息搜寻行为,理解用户想从系统中得到什么,由此确定内容优先级。
2、了解用户的理解模型
不同情景,用户对相同的语意有不同理解。
由于我们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会受到环境暗示,感知不同的场,我们能轻易分辨环境的区别,知道我们是在厕所还是厨房,卧室还是客厅。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场景的语义元素区分不同的场所,当我们看到一些列词汇,如下图的症状自诊、找医生、找医院等我们能快速得出这个场景跟医疗有关。
信息环境不仅影响我们如何查找、还影响我们理解。信息架构不是在定义形式、控件和对象的构成,而是在定义语义元素的构成,并产生捕获场所感的设计原则、目标和准则。
因此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功能用途设计界面。
最后,我说的不一定对,希望能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