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就是公务员联考了,据说一大波宝宝们已经奔波在复习应考的路上。你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员呢?有一个小伙伴在微信上跟我说,他本来对公务员这个行业没兴趣,可是看着大家都在报,于是也忍不住凑了个热闹,现在复习起来却觉得看着题目很麻木,完全没有想去考试的心情。可看着大家都那么努力,他又开始纠结和埋怨自己。
我问他:你了解自己吗?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你知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
这个世界最难的是了解自己,更难的是,当你对自己有了评价之后,你还有可能很轻易就颠覆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曾经有一个实验:某教授将不记名的调查表发放到300名学生手中,让学生们在自我评价栏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评价。调查表回收后,教授发现30%的人在“有读书天分”这一栏打了勾。
于是,教授对着会场里300名学生说:“请认为自己有读书天分的学生举起手来。”结果,全场学生没有一个举手。
这个时候,教授私底下授意过的两三个学生举起手来,结果发生了什么呢?结果是认为自己有读书天分的人都陆续地举起手来。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我们常说,少数服从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当多数都与你的本意相违背,你就会否定原来的自己,倾听不到内心的声音,甚至身不由己地作出跟别人一样的选择。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有自我保护的欲望。当一个人处于一个大众群体之中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个人势力的单薄。这个时候,人就会想要顺应大众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也会产生“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的想法。因此,这些人会畏惧与众不同,会害怕因为没有跟随众人而导致以失败收场。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热闹的餐厅门庭若市,明明需要排队等位子,人们还是愿意花费时间等着,而冷清的餐厅,即使有促销活动,也鲜少有人愿意光顾。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那些热闹的餐厅肯定是因为色香味美才会新引导那么多顾客。
当然,有时候一些从众效应令人无从解释。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验:每次放纸飞机的时候,习惯性放在嘴边先呵口气?买西瓜时候下意识地敲一敲?买鸡蛋时候莫名其妙的摇一摇?事实上,没有依据说纸飞机放在嘴边呵气就能飞更远,而大多数敲西瓜和鸡蛋的人也不见得就真正会挑选西瓜和鸡蛋。只不过是看大家都这样做,所以自己也要跟随而已。
那么,当人们跟随大众选择错误之后,又会怎么样呢?
一档真人秀有这样一个游戏场景:前面开着两扇门,其中一扇通向游泳池,一扇门则通向奖品。打开通向奖品的门,就能获得奖品,打开通往游泳池的门,就得被推进水中。
通常情况下,参与游戏的人会随着人群不断变换位置。最后往往出现一副景象:某一扇门前人特别多,另一扇门前人特别少。这时,主持人会问大家要不要改变位置,而站在多数人那边的人通常都不会再做改变。因为有这么多人在,他们觉得很安心。
如果多数人掉进水里,人们会表现出开心、雀跃的神情,甚至在水里嬉戏一番。当只有少数人掉进水里的时候,这些人看起来就会很沮丧,有些人还会咒骂运气不好。
对此,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追随大众选择失败之后,其挫折感会比一个人承担失败的挫折感低。并且,随着失败人数的增加,人们的挫败感会降到最低。换言之,越多人失败,那么犯同样错误的人就会越感觉安心。好比当全班学生成绩都不及格的时候,大家都会有无所谓的感觉;而当所有人都及格了,只剩下自己不及格的时候,就会感觉“天都要塌了”。这也是人们常有的“倒霉不垫底”的心理。
生活中,当我们听到某个关于自己的不好的消息,我们会下意识地问:“那某某呢?那谁谁谁的情况如何呢?”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好朋友,也可能是你的死对头。但是,如果你问的是你好朋友的情况,千万别为自己的善良沾沾自喜。因为你并不是关心他,你只不过想多个“垫背的”而已。当你听说某人很好的时候,扪心自问,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一点不开心的。而当听说别人也不好的时候,你就安心了。
如果你没被录取,如果你没有及格,如果你刚好遇到那么一两件倒霉的事,你会希望有多少人跟你一样呢?如果你说一个、两个、很多个……那么,你又被从众心理给忽悠了。因为你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更出色,如何更了解和觉知自己,而不是多少人跟你一样。
瞧,这就是从众心理让你迷失了自己,很多时候,你的选择,未必就是你自己的。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