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不久以前,有一位河西走廊来的姓魏的壮士曾经说过,他的族人在历史的变迁中,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最美的食物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为了这一终极目标,先人们选用凝结自然之精华的氢、氧元素,经过大约2:1的比例融合之后而形成水,魏先生说“此水非彼水”,此水乃浆水面重要成分—浆水的天然素材。
通常族人们会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因为此时阳光的温度、色泽对人们精气神的微妙变化会有一种调和作用,在此之下,人们对浆水味道、浓度的掌控才能达到无与伦比的精准,加之光线的柔美、心情的舒畅,都将融入浆水那无以言表的美味之中。
水的选择大多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人的作用更多的是使水成为浆水。要想成为真正的浆水,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而又看似简单的步骤。用现代人简单粗暴的理解,就是把自然的水变成煮面条的水,再在里面加些菜叶之类的东西。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并不是他有多么的复杂,而是他能否把复杂的技术转化为简单的实用,这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所在。浆水的美妙之处也正在于此。魏壮士不知是对先人浆水制作工艺的保密,还是对族人高超技艺的敬畏,对我总是泛泛而谈,如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我的理解当然也逃脱不了现代人世俗简单的观念,毕竟这岂是尔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魏壮士继续讲着那个遥远又亲近的故事,此时他的声音似乎变得低沉下来,抬头看他,一副魏先生的模样。
魏先生继续讲着。先人们并没有以固定的节日来纪念浆水的制作过程,也正因如此,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时感受大自然给予的这片恩赐。
当然,再美味的食物,如果没有人的参与,那都将是没有灵魂的。浆水面的灵魂也正在于此。
魏先生深深吸了口烟,双眼遥望远方…
每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老人们都会端出制作浆水的食材,精心挑选一块日照充足、干净通风的好地方,放上盛装浆水的容器,仅此而已。然后时不时的看看水少了没有,有没有溢出来,看那似有似无的翻腾,闻那似酸似香的气味,还…
就到这里吧,我无法再描述下去了,似有似无的魏先生,似有似无的老人,似有似无的族人和先人,还有那似有似无的故乡,似有似无的我自己,我都无法描述了。记得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也一定吃过很多食物,尽管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