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妈妈来北京,临走前的夜里,又和我说起弟弟和弟媳的种种。
我深切的感到,他们之所以那样,完全是爸妈让他们那样的。
爸妈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还需要别人说么?
他们的需求和期待从来都不说,却默认儿子和儿媳要做到,做不到就是懒、不懂事、不孝顺。
他们习惯了心里默默要求孩子们要听话、懂事、孝顺,会看眼色会来事儿。如果没有达到期望他们会默默生气和伤心忧虑,而我们可能还一无所知。
他们怕说出自己的需要,怕被拒绝和失去权威感,就把日子一点点过成了现在的样子。
如果几点起床都不会有人说一句,那弟媳当然会赖床,如果不做饭也总有人做,那谁还会费劲去做。
在她那样偷懒的时候选择了放任,只在心里生闷气,结果只能是爸妈气的不行,他们依然故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干涉和控制别人的想法和行动,只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寻求合作。
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每个月赚多少钱,能不能养活自己、老婆和孩子,是弟弟需要考虑的事情,如果这个责任一直没有"赋权"给他,他当然不会有往家里拿钱的压力和想法。
他们的人生应该他自己去承担,他们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承担后果,一次次来修正理念,改变观念。
我们可以看到他现在以及很长一段会入不敷出,可是如果生活的真相没有赤裸裸的呈现在他面前,也许他仍然可以继续逃避下去。
妈妈为他们以后的小家庭的生活忧愁焦虑,但这其实是他们的人生课题,如果他们不能直面,也永远不会去努力改变.。
每个人想法天然是不同的,没有什么人可以做事天然完全符合你的心意。
小时候我也很不懂事经常惹爸妈生气,但是在我上高中住校一个月回家后,我突然开始觉得,自己睡会儿懒觉和早起帮妈妈干活做饭相比,后者更让我充实和快乐,我宁愿自己累一点也想让自己的妈妈能轻松一下。让妈妈少受累是我最开心的事儿。
这一点上,显然弟媳目前并不能这样想。妈妈从他们结婚前就对她不满意,如果她无论怎么做,妈妈都不会觉得她好,显然她自己少受累她会更开心。
我们家现在有了2个孩子,公婆爸妈年岁渐老,经济负担会越来越重,我们有压力赶紧想办法赚更多的钱让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无忧的养老。
这一点上弟弟不一定已经能这样想。
关于爸妈帮弟弟养老婆孩子,我可以想明白,这是他们小家庭的人生,他们终究要自己承担,尽早放手才是对他们更好的锻炼。
显然爸妈不舍得儿子,也不舍得孙子孙女受苦。
关于家里干活,我可以很容易的想到,可以明确分工,和弟媳约定好她每天要干的事情,及时提醒,很简单的事情。
显然妈妈并不习惯这样明确的管理原则。
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正是这样的思维,阻止了他们真正去看另外一个人。
看不到另外一个人,也就更谈不上跟他们对话,理解,建立关系,相互合作。
在他们的故事里,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人,就是他们自己。他们想要的越多,在现实中抓住的就越少。而正因为抓住的太少,他们才反过来,想在幻想的世界里统治一切:我没什么问题,只是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他们太愚蠢了,太坏了,或者,被洗脑了。
真的很想告诉妈妈,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化解人际关系困扰的入口
什么是课题分离?简言之,就是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是别人的课题,你左右不了;
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因为后果只能是自己来承担,怎么能由别人代劳或横加干涉?!
即使是你想要帮助别人,也请记住这条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怎么来分辨一件事情到底是谁的课题呢?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的正面回答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比如,就“信任别人”这件事进行课题分离:你选择信任别人,你就要承担信任别人的后果,这是你的课题;别人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是TA的课题。
再比如,就“我改变了”这件事进行课题分离:发生变化的是“我”,我得对自己的改变承担后果,这是我的课题;至于别人会怎么看我的改变,那是TA的课题。
掌握了课题分离,我们就不会受困于人际关系中为他人的痛苦和忧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