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我和爸妈还有一岁多的女儿去了一趟城市新开的游乐园,之前在网上查过,网上售票是50元,不过我们还是准备先到了地方再做决定。
正赶上假期,游乐园里甚是热闹,各种游乐设施前都排起了长队,我留心观察了下,几乎所有的娱乐项目都不适合我一岁多的女儿玩,同样也不适合上了年纪的父母玩,我正犹豫要不要网上购票的时候,一个三十左右岁的男子凑到我跟前,拿出他在网上购买的团票,问我:大部分小孩玩的项目我们都玩过了,剩下的项目我们不想玩了,你愿不愿意买,我便宜卖给你吧。
我看了下他的票,几乎有一半的娱乐项目他都已经玩过了,剩下的几个项目都是有挑战性的高难项目,我问他打算多少钱出售,他说20元吧,我告诉他我只能给10元,他很不耐烦的摇摇头说,剩下的这些项目值20元,10元我不能卖。
就这样,我没有买他的票,然后他又向身边的游客出售他的票,别人也不愿意买他的票,然后我就目送他离开了游乐园。
按说我们之间是在进行一场等价交换,他团票的剩余利用价值肯定值20元,我花20元就可以玩大约一半的项目,在这点上看,这种交易是等值的,但他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是儿童的游乐场,大部分的娱乐设施是面向孩子的,完全针对大人玩的项目屈指可数,而他把自己孩子能玩的项目和大人孩子一起参与的项目都玩了个遍,剩下的项目都是他不想玩的,也是我的孩子不能参与的项目,这种看似等价的交换就没有意义了。
换句话说,我以10元的价格买他的票,看似他赔了10元,和我在进行不等价交换,但他选择离开游乐园,他连10元都挣不到,他手里的就是一张废票,一文不值。
有时,等价的交换不一定美好,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的等价交换,只有相对的等价交换。其“等价”的价值取决于交换双方用于交换的内容是否为对方所需且自愿付出一定代价取得。恰恰相反,有时一些不等价的交换才能实现共赢。
我工作的城市离我家乡有100里地的路程,没买车之前,我都是和几个人一起包车回家。曾经在车上发生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某年某月某天,司机拉客回家,那天生意不景气,惯常车上可以拉四个乘客却只拉了两个乘客,眼看天色已晚,也寻觅不到想要回家的人,于是他就载着我们两个乘客回家,车没行驶多久,路上有人拦车,司机摇下车窗询问,原来是想要回家的乘客,他载一个乘客的价格是25元,但这位拦车的乘客却说只能给15元,司机犹豫了一下,果断让乘客上车。
那天一直到家再也没有乘客拦车,也就是说,司机只载了我们三个人回家,而平时载四个乘客的收益是100元,而这一次他只得到了65元的收益。看似司机是亏本了,其实他是多赚了15元。因为如果司机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没有让那位只出15元的乘客上车,那么他一路到家只能挣50元。
在天色已晚寻觅不到乘客的情况下,不等价的交换反而实现了共赢。
后来那位司机说,这位半路拦车的乘客反而成了他的老主顾,每次回家必做他的车,车费却也一分都不少给。
生活中,等价的交换也不能创造美好。如果夫妻双方非要你付出多少我才回报多少,那这种夫妻关系一定是不和谐的;如果与人交往中,总是想着自己要多占便宜,总是以火眼金睛的眼光去审视苛求别人,那么人际关系也会变得冷漠;如果在工作中,怀着一种单位给你多少报酬我就干多少工作的心态,那么工作效率和业绩一定是差强人意的。
生活不是单对单的购买商品,需要计价收费,更何况明码标价的商品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等价的交换看似公平合理,却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推到了市场规则之中,颇有一种人走茶凉的味道。而不等价的交换看似是一种亏本的买卖,但却把两个人的利益关系拉到了社会规范的轨道上,反而能实现共赢。
如果人人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也就意味着人际关系的物化,冷冰冰的交易也必将带来心灵的浮躁和情感的粗糙,到那时,人人互不亏欠但也互不联络,哪里有美好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