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说,人要心存善良,常怀感恩之心,电视里也播的很多正能量的东西,那时候,世界是彩色的,世界是有爱的。
长大些了,经历了很多事情,被坑的都不知道多少回了。我迷茫了,我极端了,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啦,为何如此灰暗,我慢慢地能理解鲁迅文章里的世界了。
现在,我慢慢地懂得了,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不是,但纵然社会上充满诸多的恶意,我也会坚信总有些地方,总有些人会武装好自己,然后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
凡人眼,看世界##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从凡人的角度来说,孔子为什么不提倡“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呢?所谓“直”,意为“坦诚”,意思就是当别人对我们施加了伤害,对我们满存怨恨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坦诚的真性情去面对,以公道正直的态度去面对。
对方给了我一耳光,我问:手疼吗?亲!此乃“以德报怨”。
对方给了我一耳光,我给了他一脚。此乃“以怨报怨”。
对方给了我一耳光,我吐对方一脸唾沫。此乃“以直报怨”。
佛家中有一句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大意就是作为一般人来说,过度的慈悲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佛教中有个故事,记载于《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应当是五百个商人一同出海,其中一个商人要杀人来取财货。当时的商主(就是后来要杀掉坏人保护其他商人的人)叫善御,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当时还未得到菩萨果位,不过有他心通,所以得知了坏商人的想法。他不仅想保全其他人生命,他还很看重如何令坏商人不造恶业不堕恶道,所以就下决心杀人。坏商人死后投生天道。总共这500个商人就是我们现在所处这一劫的五百个佛。佛教中也还有观世音菩萨化身成魔王,去以暴制暴消灭其他大魔王的故事。正所谓“菩萨心肠,金刚手段”。慈悲心人人都应该要有,但是有些事情不是慈悲心能感化的了的,除非你有菩萨手段。善良是很珍贵的,但是善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软弱。
圣人眼,看世界##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个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理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记住退入你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不要使你分心或紧张,而是保持自由,像一个人,一个人的存在,一个公民,一个死者一样去看待事物。一种是不接触心灵的事物,它们是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但我们的烦恼仅来自于内心的意见;另一种是所有这些事物,你看到它们是很快改变和消失的;始终牢记你已经目击过多少这样的变化。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圣人大都遵从“以德报怨”。这里举一个西方的圣人,马可奥勒留,“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他英俊潇洒,能文能武,在位期间,带领罗马帝国抵抗外侮入侵,曾经先后被多名下属背叛,暗杀,但他还是选择了宽恕他们,让其自由地离开。对于他们这类已然超脱的圣人来说,“以德报怨”是较容易做到的,因为他们看透了一定程度的宇宙本质,所有尘世间的喧嚣也只是喧嚣而已,没有所谓的敌人,纵使死去,也只是回归到宇宙的生殖原则罢了,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或者说宇宙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荣耀过,落魄过,轻狂过,堕落过,挥霍过,窘迫过,漂泊过,稳定过,深爱过,幸福过,放纵过。悔恨过, 醒悟过失落过,一切都做过。现在我清醒了,玩够了,释然了,看透了,回头了,承受了,从此之后,不再争斗了,不再奢求了,也就不再难受了,一切都,默默的,接受了。
所谓成熟,是对度的一种把握,知分寸,懂轻重。在不停地经历事情,不停地试错之后,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不断波动之后,总会找到一个适合的解,不用做过多思考,你就能去把握住这个点,这,就是真正的成熟。不偏不倚,它也被称作“中庸”。
现在的我,只能做到“以直报怨”。也希望以后,自己能慢慢向圣人的境界靠近,用温柔对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