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坐的是八零后末班车,未经父母60年代的大饥荒。对粮食,我依然是喜爱至极。
要说我挨饿那倒也没有,但我清楚的能想起我们家我家那么一段时间,粮食确实紧张。
时间,大概是九十年代。我是根据我的学龄推算的,那会应该在五六年纪。承包地当时还有划分,比如,老李家姑娘出嫁,而隔壁老杨家添了人丁,村里(乡镇)会把老李的女儿所占的承包地分给老杨家。
我和弟弟算是有分地的人。当然,我们两个小孩也没能抵上一个人应有的标准。我们家属于地少的哪一种,正好我们村的土地也较少。所以,有那象征性的一亩地也不易。
我爸家里排行老二,奶奶在三叔家。在当地一般而言,老人的养老都在小儿子身上。三叔家的地肯定就是多,粮仓的麦子是年年有余。不像我家,正好一年刚好接一年,甚至会短缺。这一度让我和弟弟特别的珍爱粮食,也羡慕人家满满的粮仓。
在我小学毕业上初一期间,我们买着吃过一段馍馍。清楚的记的一个中午,爸爸自行车后面的方便面箱子里装着父母拳头大小的满头。雪白雪白的,一次吃两个都不饱,那时候的份量是足够的。
那一箱馍馍不够吃一周,每次母亲都觉得特别欠缺。我们后来发现,若是家里粮食充足,我们吃的自然也少,往往还有结余。若是这一年粮食紧缺,那总归会欠缺。我都不敢往家里带同学,我怕雪白雪白的馍馍同学会吃。
一晃二十年过了。父母依然在土地里面寻找吃食。有次,母亲说‘你和你弟现在不喜欢粮食了,都一年不关注’。我只是笑笑。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里所得,不如出去打。农村目前的现状不就是这样么!
今日,我依旧深爱粮食。当我听说十年后我们粮食全部进口,我是害怕的。民之基本,食也!
二十年前农村是有粮仓的,再不行,杂粮谷物也能支撑一年半载。现在呢?房子都是二层小洋楼,家有煤气或是电热锅,卧室客厅样样都是甲醛超标的装修,院子里放是的小汽车,可就是没粮仓。
十年后,我们自家的小麦还会发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