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要求我们确定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含义。“阅读对话”是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对话教学,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三方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一方面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仍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发现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我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之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书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策略有哪些。目前有不少教师不把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读顶尖教案之类的就去上课。
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能,课堂上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做一个讨论,又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时间,以至于出现了一篇课文教完,学生不能正确说出文中的一个句子,不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怪现象。当然,这其中需要教师为学生走进文本架设桥梁。比如背景资料、问题引导等等。
3.抓住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对话教学质量。
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这几句话可以总结为: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视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组织学生多讨论,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
2、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材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的传统授课模式。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欢乐,充满了智慧。对于个人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认,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三、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这句话提示我们:“个性化阅读”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当前语文教学出现“放”的过宽极端走向。表现之一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找独特滴眼,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或哗众取宠。比如《背影》中说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愚公移山》中是真愚,连累了子孙后代,况且他怎么保证子孙后代生的是男孩。表现之二,是对于学生如此的“独特体验”,教师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放”的有余,收的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这个观点也赞成,那个观点也表扬。这样的课堂完全违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真正内涵。
1、“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个性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必须源自文本贴近文本。不可以随意曲解文本误读作者。
2、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
3、教师课前对教材研读要深入,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要及时,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
4、要培养学生的问题也是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也是指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