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依然还在后悔当初的我怎么就没有遇见现在的我,如果早一点遇见,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了吧?
我曾经花了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经历,去寻找所谓的学习方法。无数次都以为找到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很多方法,并没有如他所说的那样简单易用,或者说有效率。你一定会说,那学习就没有所谓的方法咯?有的,坚持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只是我这么多年以来(其实也就三年,我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时间也就三年。)看到的唯一的答案,看到这个答案的我,似乎很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用这些最简单的方法去学习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笨的法,学会一门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抄书。然后去验证书中知识是否正确,但是我们似乎并没有兴趣去验证书中的知识是否正确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反思自己,后悔当初。直到现如今的我,才真正意识到后悔才是最浪费时间的事,后悔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反倒让我失去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后悔并不等于反思)
我发现了,我身边的朋友也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他们都在抱怨说,要是当初我努力一点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辛苦了。是啊,要是当初努力一点,现在说不定就能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了,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了。很多时候,我都告诉他们,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但更多的时候,我听到的答案却是,我很忙没时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你混的也不咋的嘛,这是我最痛心的一句话。(这么长的时间以来我都在努力的寻找学习方法,反倒是这些硬性知识少的可怜,看来要补补了。)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通常习会惯性的闭嘴因为自己的确也实在是拿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出来证明自己了。但是我的能力,好像并不代表这知识的正确性吧?这也是我最想说的一点,关于认知和习惯的问题。
其实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有理论称,一个习惯的养成大概只需要21天。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认知吧?但恰恰就是这21天,造就了差异。很多人的坚持不过2天最多也就是5天,包括我自己。我坚持过一件事最长的时间是7天,这种连续性的坚持真的很难。坚持过去了习惯就养成了,但恰恰就是这坚持出了问题。有一个理论是这样说的,坚持本身就是最不容易坚持的一件事。那么我就该谈谈认知的事了,如果换一种角度呢?不要坚持呢?一件事物你自然而然的去做,不要刻意去做。这样或许会有不同的效果呢?其实我也这样做了,效果就是养成的写作的习惯,虽然不是每天都在写,但是写作的频率很高。基本三天左右就会写一篇文章,最长也就是一个星期。因为我不去刻意的坚持,反倒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当然我并不知道这习惯是否是好的。像简书里很多大神说的,每天坚持写文章。我的确做不到,因为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与感悟,写作是应该要有沉淀的。
换个思维方式,就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认知度的不同了。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中有这个问题的解答,而且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它在说中,将这种认知度,成为“心智”。 认知度的不同,造成的差异也是天差地别的,它甚至是人与动物的细微差别。现在有些人的心智,与动物真的差不了多少。这点我并不想过多的涉及,说破了估计又有很多人要喷我了,哈哈。
好吧,回到开头。我在对这样认知度不一样的人面前是无法改变什么的,所以我也仅仅只是说说我的观点。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说烂了的观点,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实是现在。与其去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去努力。倒不如现在就把种子种下,然后静等这种子的开花结果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不是有一个理论是这样的吗?一个人要想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的时间大概是10000个小时。而我知道很多时候,要想去使用它也不用成为专家吧。似乎入门学会也就20个小时,一切都还未晚。一切都还有希望,只要去做了就还有希望会成功。
最后我再给我在中学的妹妹,写一个学习方法吧。
你也不用再去刷什么题目了,学会一名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抄写它的教材。文科如此,理科要加上一点,抄完之后要验证书中的理论是否正确。如果你的学习能力够强的话,我建议你抄三遍。一遍抄全文一遍抄重点,第三遍用思维导图构建出它的框架出来。这个仅限于自学时使用,然后老师讲的时候,你就可以运用你脑中构建的知识框架讲细节填补进去了。
借用书的一句话,努力之下方法的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