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在一线城市里称呼排名最后,但有样东西却排名第一了。
压力。
这几天,由英国Zipjet公司出炉的《2017年全球压力最小和最大城市排名》里,中国压力最大的城市,贵为深圳。
但这个第一完全没有扬眉吐气的感觉,根本就是扎心老铁。
是的,在深圳,除了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那一小撮人,大多数,都在压力下游走生存。
2
94年的Tom毕业1年,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上班。
码农。
加班是便饭,不加是稀罕。
9(早)-9(晚)-6(天)工作制,是码农界的标准时间。
Tom每个月工资8000,这对于他的许多在内地工作的同学来说,是个羡慕得流口水的报酬。
但是深圳的小伙伴都知道,税后不到7000的这点钱,除了付分摊的房租1800,吃饭一天五六十才能打住,周末出去吃个饭,七零八碎的花销减去,剩的只有钢镚了。
Tom经常对别人说,不着急找女朋友。
当然,一来是的确没时间,二来也的确没钱。
因为穷,所以连谈恋爱都不够胆,至于买房,更是想都不敢想。
好在Tom还很年轻,而且能力不差。
不着急。
3
K先生30岁,是一名广告人。
作为千年乙方,伺候好甲方爸爸义不容辞。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K埋头苦干的时刻。
我不熬夜谁熬夜,我不通宵谁通宵。
要知道,明天早上8点,甲方爸爸睁开眼就要看到新的提案。
重点是,甲方爸爸要带着这份提案飞上海,也就是说,K要通宵之后,再迎着东方的鱼肚白,把这份提案的打样稿送到机场。
K收入2W+,加上项目分红,一年下来还算可观。
不过,他准备结婚了,刚买了房要还贷1W多,要准备奶粉钱。
掐指一算,还是五行缺钱。
4
L小姐年近而立。
她之前是某公司高管,因为高龄产子,所以在家带孩子休息了2年多。
等她再想重整待发的时候,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样了。
不再有猎头打电话,找工作也不能如意。
年龄和性别是两道硬伤,深深砍在L小姐心里。
职业上的高不成低不就,让她有一种大龄剩女的感觉。
好尴尬。
5
不少年轻人会说,等我再过几年涨工资了,压力就小了。
不少中年人会说,等我孩子大了,压力就小了。
而事实上,无论你走到人生哪个阶段,压力都会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所以,避无可避,不如笑着流泪。
比如,压力可以从正反两面看。
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是压力,从内部打破是动力。
1956年,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H.Selye)就研究表明,人对于压力的适应,有三个阶段:
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在警觉阶段,肾上腺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血压、体温升高。
在搏斗阶段,警觉阶段的生理指标表面消失,但这是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
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
所以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使是一点微小的困扰,也会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
而到了衰竭阶段,能量几乎耗尽,已经失去抵抗压力的人,必然发生危险。
6
在面对同样压力的时候,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消极厌世,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压力并不会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会先通过每个人的“中介系统”进行增强或消解。
简单说,压力会在每个人的认知系统(心态)、社会支持系统(朋友)、免疫系统(生理)过一遍,才决定要表现为各种崩溃的症状,还是像一个P一样放完拉倒。
外控型人格的人,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是外力,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
而内控型人格的人,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也是自己的错误。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态决定命运”。每个没有被压力打垮的我们,都值得给自己鼓掌。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多但可以交心的朋友。亲密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在困难的时候,如果有朋友拉一把,真的会避免滑入深渊。
此外,感觉到自己能量不足的时候,需要借助外力来充电。
多多欣赏美好的事物,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就是给自己赋能的最佳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