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财富杂志500强前十名中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是500强中最大的公司,2017年HBO出品了一部纪录片《Becoming Warren Buffett》,中译名「成为沃伦巴菲特」,其中一位导演Brian Oakes同时也是2017年另一部大热的纪录片《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的导演,后者的豆瓣评分高达9.4分。
纪录片的风格比较平滑,沿袭了HBO一贯细腻的风格,既没有个人风格的过分渲染,也没有歌功颂德的意图,只是从简单平实的画风中捕捉最真实的东西,让你感觉巴菲特更像是住在你家附近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大家以为的「神」。
一部纪录片无法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无法帮你成为真正的巴菲特一样,但是透过这些片段,你仍然能够看到巴菲特身上的一些特质,也许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
另外,虽然是纪录片,但本文已深度剧透,介意者请慎入。
稳定、专注、克制、理性、耐心
54年不变的路线,多年不变的麦当劳早餐,铺设了巴菲特稳定、规律的人生底色,一如巴菲特的个人财富积累一样稳健。
不懂烹饪,不懂艺术,用他自己的话说,甚至不知道自家卧室和客厅的颜色。巴菲特这么多年专注于投资,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听上去甚至有些单调乏味。然而,大多数伟人背后的真实生活大多如此单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上。
巴菲特说,股市有让人进行频繁操作的诱惑,因为它们太容易变化,明确自己哪里有优势,找到自己的能量圈,就能知道这场游戏到底是怎么玩的了。赚钱最重要的是时间,你不需要非常聪明,但你要有耐心。
读书是上升通道最快的入口
巴菲特从很小的时候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从小就开始大量阅读,也是在他父亲的办公室里,第一次开启了投资的心智。
巴菲特将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读书,在他80多岁的年纪,仍然保证五六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所以他认为世界是公平的,既然他读的书其他人也能读到,那么其他人也有和他一样的成功机会。「每个人都能读我读的书,这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如果你还在被所谓的「阶层固化,上升通道关闭」这些伪概念困扰,建议你去读书,加入到这场公平的竞争游戏中来。
投资的两条铁律
巴菲特大学成绩非常优秀,三年就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信心满满得申请了哈佛商学院结果被拒,但用它自己的话说,这在事后证明了「这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事情」。哈佛被拒之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名册上发现了两个人的名字,Graham和Dodd,这两位的书他读过,于是他写信给Dodd,「亲爱的Dodd教授,我本以为您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我刚刚惊喜地发现您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我真的特别想来跟您学习」,于是他被录取了。后来,他在Graham学到了投资最重要的两条铁律:
规则一:Never lose money,不要赔钱。
规则二: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不要忘记规则一
Graham创造了价值投资的概念,他相信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的详细审查,能够帮助你购买到「价值」,你将因此获得回报。
改变人生的演讲课程
巴菲特非常自豪他曾经参加过卡耐基课程,这是一门帮人突破自己、学会当众演讲的课程,他认为这是对他人生改变非常大的课程。在他的办公室墙上,他甚至没有把自己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挂上去,却把那张小小的卡耐基结业证书挂在上面。他甚至因完成这门课程的一个小游戏,求婚成功,搞定了自己的老婆。
婚姻,是互相塑造。
巴菲特说,「爱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你无法摆脱它。如果你对人有爱,你会得到更多的爱。如果你紧抓着不放,你就可能失去它」。
巴菲特和他的妻子苏珊1952年结婚,双方的父母是多年的老朋友。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但却在25年后分居了,原因是苏珊不再想做全职太太,她想有自己的生活。当时,苏珊名下已经有接近30亿美元的股票,于是她跑去了旧金山,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各种各样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公民权及计划生育方面的事情。
巴菲特的妻子说,「对他来说,钱就是记分板,他有非常强烈的求胜欲望」。她认为巴菲特对财富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太强烈,埋怨他不回馈社会。在他妻子去世后,巴菲特开始重新思考财富。最终,他决定将个人财富的85%捐赠给盖茨夫妇的基金会,用作慈善事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她妻子在不停地塑造他。
巴菲特感言
巴菲特非常满意自己的人生,他感到自己很幸运。他说,世界是一场很好看的电影,每个人都不想像梦游般虚度,重要的是找到「即使财富自由不用为钱而工作」的时候,你也仍然愿意去做的事情。事实上,他个人的确如此,他说自己一生花的钱,不到自己财富的1%,然而他却非常享受这场关于投资、关于钱的计分游戏。
祝愿,看文章的你也能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热爱的事情,并能一以贯之地做下去,享受人生这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