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的“学而时习之”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提出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历来被视为人类提升自我的重要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是巩固学习的好方式,因为学习终归到底是一件个人的事情。
首先,学习本身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并不是任何阶段都能够脱离自己个人学习。如果个人知识不积累到一定程度,别说“讨论”、“当众讲解”、“对答记忆”这些活泼的形式,基本知识的欠缺足以令人失去交流合作的意趣,而良好的情绪是学习效果的助推剂,形式在本质之上的行为并不会沉淀学习的厚度。所以,在学习阶段初期,无法靠“合作”来完成知识的海绵式吸收。
其次,即便在学习中后期,“合作”的配置性要求较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固定安静的交流平台、复习进度参差的综合性搭配以及个人状态的恢复与掌控。例如对一个严格减肥计划的人来说,难道天下雨了你就不运动了?难道拍档有事就不打球了?难道今天的红烧肉很香就不控制饮食了?与其依赖“合作”平台的不确定优势,不如严格掌控个人可控制的节奏,因为我们可以“律己”无法“苛人”。
最后,学习的核心在于独自思考、分析,个人在学习中的领悟是有自己的个人理解的,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更在于“创新”而非学习,如果说“头脑风暴”是管理学集体决策的一大进步,那么,集体的智慧一定大于个人智慧的集合吗?显然不是,至少在学习领域全然不是,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智人仅靠与人合作交流就成为大家的,他们无一不是在成名之前历经个人刻苦思考认真学习的孤独时代。比如司马迁作《史记》,比如庞勒写《乌合之众》……
由此而来,学习从来不在乎形式新颖与轻松,学习本就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考、个人独自成长的事请。至于合作性学习,还是给学成之后的我们锦上添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