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这是我年前最大的愿望,在春节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车,赶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到了期盼已久的港湾。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就一直在想,应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家人和朋友,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为数不多能够陪在父母身边的春节。看着车窗外闪过的灯火,他们是不是也在盼着回家的游子?在那灯光下是不是也有一双双期盼的目光在那里久久等待。
有几次我躺在单位宿舍的床上,看着微博上的视频忍不住留下眼泪,父母的期盼和等待总是牵着我的心,工作累了、倦了,不想干了,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可是,又怎敢回家哪?怕父母经不起等待,怕自己见不得他们的衰老,更害怕辜负他们的期望。几次加班到深夜,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抬头看到天上闪烁的星光,嘴里呼出的白气,使劲搓搓手暖暖自己的耳朵,总是会想起小时候老爸给买的鸡蛋煎饼。那个时候晚上放学很晚,回家后老爸总是从他的大衣里拿出买的煎饼,当时家里没有暖气,供暖的炉子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级,为了能让我吃上热的,他们俩就把买的煎饼用大衣暖着,用体温保暖,一放有时就是一个多小时。现在真的很怀念那时候的味道,还有老妈晚上煮开的牛奶,早晨煮好的面条、包好的鸡蛋、熬好的粥,简单温暖。
时光荏苒,我们搬了家,我也考上了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有一篇文章上讲,工作之后除去陪朋友、老婆、孩子外的时间,总共能够陪父母的时间只有短暂的25天。有个神话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女娲后人越长大,法力会越强,而她的母亲法力会越弱,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女娲就会死去。现在想想,父母也是一样,他们是我们生长的土壤,用自己毕生精力让我们汲取营养,在我们慢慢成长的同时,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回家短短三天,见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互相见面大家都在感叹时间过的真快,大家互相感叹着对方的变化,感受着时间对人发展的影响,在经历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在不同的故事里演绎着不同的角色。这次和这位姑娘相见,距离上次见面估计也有十年时间了,属机缘巧合,也含有些人为因素。和她聊天感觉更多的是在找寻少年时的影子,纵使这个世界万般磨砺,本质没变,最初的真诚没变,再好不过了。
朋友和父母是我们的镜子。在故乡外,我们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说着不同的语言,我们尽力隐藏着自己的身份,好让城市吸纳我们,融合我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我们被城市改变了生活规律,改变了原有的面貌,我们追求着所谓的“城里人”的头衔,将乡土的那份朴实隐藏在厚厚的胭脂水粉之下,掩藏在那些小丑一般的面具之下,我们改变着行为方式、处事态度,有些时候家乡的方言都已经被普通话所同化,在乡下,有些话都已经听不懂。还好,我们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父母身边、儿时的朋友身边,我们才能清楚自己真正是谁,才能看到面具和浓妆之下自己真正的面孔。真挚的亲情和纯洁的友情,是人真正的落点,也是节日真正的意义。
那些虚假和包装让我想起了春晚,小时候的春晚都在守岁的,伴着李谷一的难忘今宵,老人小孩在一起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让人尽享团圆的幸福。现在不知怎么,是春晚变了味还是人的品味变了?好不好看,有没有意义完全在于它的政治意义,文化生活也要向政治靠拢,不禁让人感叹。
六小龄童为什么没有上春晚成了今年众人讨论最多的话题,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根本就没安排他上春晚,能怎样,是不是大家同样会觉得习以为常?传统文化,正随着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被逐渐的遗忘。那些在艺术界真正为传承中国文化努力的老一辈艺术家正在随着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而逐渐被遗忘,只不过在猴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被偶然想起罢了。
乡土,就是这样一点点被蚕食,传统,就这样一点点被打破,文化根源,就这样一点点被自己挖掘破坏,回忆再难寻。有位科学家分析,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发展是成反比的。二战期间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时期,但各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却是百花争艳,动荡时期总是能够给人类思考的时间,和平时期大家都开始忙着窝里斗,厚黑学、经济学、成功学成为了主流,但怎么也不能让人静下来思考自己是谁了。人,是不可以忘本的,记忆总是要找寻的,现在更多的习俗被忘却,更多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渐渐侵蚀。网上很多人都在叹息世上再无大圣,他终究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伴着我们老去而老去,就想原来的我们,总要远行,我们可以不为过去负责,但总得要为未来负责吧。中国文化还是要靠我们去传承,总不能看着水浒传、西游记也挂上舶来品的标志。
落叶归根,这是春节最大的意义所在,亲情,记忆,儿时的欢声笑语,在这个时刻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希望传统节日能够保持那份原汁原味,让我们这些在外拼搏的年轻人真正能够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