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最近引领了又一次文化节目的潮流,口碑与收视率双赢!
因为从节目中我们看到他人的故事,感受到了文字和阅读的力量。同时使得我们学会了对读书、对自我沉淀与反思,有了新的认知和敬畏。
这样的节目真的是电视屏幕里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洗去浮躁,远离喧嚣,又让我们回味无穷!
除了电视中的节目效果,其实《朗读者》的节目内容更为让我震撼。其中的几位朗读者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他们的故事更是让我几度潸然泪下。
已为人母的我,对父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这些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看节目的时候也更为这些章节最为动容。
好的家庭教育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起点,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节目中,我们的《故事大王》之父--郑渊洁,他的童年故事首先引起了我的羡慕和共鸣。
在描述里,我们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始终对父亲满怀感恩。而这种感恩是有原因的,我想也唯有这样的父母,因为他们的卓绝远见,一点都不讶异孩子对他们的满心甜蜜。
其中郑渊洁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郑渊洁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命题作文让大家写。命题叫“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不料思维活跃的郑渊洁把题目改成了“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老师大发雷霆,又辩不过郑渊洁,所以只有利用他作为老师的权利和权威镇压这样的小刺头:让他当着全班同学面,当着郑渊洁喜欢的女孩子的面,说一百遍“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
最后郑大王也不服,他偷偷地引爆了自备的小鞭炮。无疑,老师直接让他滚蛋,最后把他开除了。
这在他们上学的那个年代,老师如此变态的罚学生可能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从育儿心理及理念来看,公开羞辱孩子不仅对孩子的心理会形成极大的破坏性,严重的甚至会对他的自尊自信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或许这样的做法搁到现在,家长们能暴跳如雷。可是即使事情发生在现在,我们能保证自己有能力和艺术去宽容教育孩子吗?
可是我们如果无法依赖和信赖学校教育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家庭教育才是最关键的转折点。
郑渊洁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就做到了从这种毁灭性中挽救孩子幼小心灵的绝对称得上的伟大创举。
他父亲接到学校通知后,看看自己儿子写的动情的检讨,自己就释怀了。不但没有责骂孩子,而是选择了与孩子共同承担既已发生的后果,告诉郑渊洁说:“没关系,我教你。”
一个父亲能跟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共同度过难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如果不是父母对他的宽容与呵护,或许我们今天就不会看到这么优秀儿童文学创作者,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的儿童读物对孩子们的影响和滋养。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泪如雨下。
不仅仅是羡慕郑渊洁有这么智慧、宽容的父亲,更是想到了自己凄苦的童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从小就是在父母们的纷争中长大的。
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回外婆家住,因为我父母在闹离婚。在很多次的闹剧中,他们终于分道扬镳,最后我被判给了已经没有生育能力的母亲。
由于母亲对父亲的仇恨,我从小被灌输的是对父亲甚至对男人仇恨的思想。在我的童年里其实很多的部分是由我妈的仇恨思维引领着的。这是我后来缺乏安全感的很大根源。
后来因为住在舅舅家,常被小舅妈万事刁难,恶语相向。我母亲最后还是选择了再嫁,就是到了现在的这个继父那里。
我母亲是那种特别能吃苦的女人,再苦再累她都能扛起来。唯独心里上的脆弱不堪一击。
在带着我嫁到继父那边之后,她确实承担起了家庭独挑大梁的重任,甚至在供四个孩子(那边还有三个孩子)上学后还能在三四年之内,凭借她肯对自己下狠手的卖命,建起了当时很风光的两层楼房。这在村里也是有口皆碑的。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加上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她永远不明白也不甘心为什么嫁的两任丈夫都对她很是不好。因此,在第二任这里她仍然使尽了她的刻薄,吵嘴的事情那便是家常便饭了。
他们吵架的结果往往能扯到我身上,最终的火力点永远是我。
继父也极尽了对我的苛刻,因为他的三个孩子他是不会拿来当话柄的,是用来疼的。继父认为我一直上学会花光她的钱,所以在他认为花光之前我必须狠狠地干农活。
而我妈认为我是拖油瓶,如果不是我,她早就嫁到另一个电厂的地方,听说电厂那个,条件和人品都不错,否则也不会在这里面对这个人渣的奚落。所以也通过了无尽的辱骂我来发泄的各种不满与愤怒,以为这样就可以减轻继父对她的冷嘲热讽了。
每次,我内心是抵触和反抗的,可是我妈也时常拿我出气,有时候我确实心疼她也觉得她挺可怜,每次吵完之后我便乖乖地要做很多很重的农活。也是这些体力劳动从小开始练就了一身好力气,这也是我比同班同学的体育更好的缘故,每次代表学校去跑步去跳高跳远什么的,内心总是有那么点感激这些逃不掉的农活。
所以我童年的最大理想就是逃离那看似是家却让我深感寄人篱下的地方。
那时候我成绩很好,怎么考试都比继父的三个孩子要好很多很多。初中后可以住校,学校就是我的天堂,也是唯一让我笑的地方。因为学习和体育的优秀,那时在学校也是很是风光的。这让暂时找到了些许的自信和自尊。
直至后来考上大学,接着工作。接触更多优秀的人,经历了更糟心的感情坎坷,自己才慢慢学会从内心里逐渐接受我曾经家庭的现实。
回头看我童年的一切,我依然惊魂未定。甚至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童年。
后来,我开始用日记抒发自己的各种郁闷,还有适当的阅读逃离现实的世界。同时,我也得到了两个伯父和堂哥堂姐们的格外关怀,至今为止我都内心感激不已。如若不是如此,我不敢想象后来的我会变成怎么样,发展成如何的性格。即使我现在性格上的缺陷很是明显,但自我掌控能力却已经很轻松自如了。
一个美好的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雨露甘霖,而一个恶劣经历的童年会是我们人生记忆里的毒刺。幸好我已成功将其拔起,尽管伤口仍隐隐作痛。但我相信时间总会将其吞噬的。
因此,当郑渊洁用关爱、感恩和自豪的神情与父亲共读自己《父与子》的诗句时,感慨万千。
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父子,这是多么幸福的家庭,让孩子拥有了无与伦比的童年,拥有了原本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的儿时经历。
郑渊洁的诗里写到:“打骂孩子的妈妈都不是真正的男子汉,是懦夫。”“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满意,你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么?又不是孩子非要你把他生出来的。”
可是我们在实际过程中却频频的“河东狮吼”,忍不住又“”。这样的做法不仅不符合自己标榜的要“爱孩子、宽容孩子”的教育理念,其实是不是也属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呢?
教育不应只是口号,也不是推卸。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少年强则国强。而且,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我们不也是人生的再次修行吗?
最后我也想用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的几句与各位读者共勉,愿我们都能修成正果,让历经的每一次的美好都降临给我们最爱的孩子们!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削削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