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不是医生,却经常被人叫成医生
他们不能开药,手术却能出诊,拿刀动线
他们不一定高大强壮,却身手麻利,雷厉风行
他们可能不被人熟知,却是母婴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他们就是在你分娩时帮你接生,新生儿生命中第一眼看到的人
——助产士
这样一份特殊的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就感,以及迎接新生命的仪式感,但我却想说:
助产士,想说爱你不容易——压力;助产士,每天进入产房,面对的就是即将分娩或是已经分娩的患者,即将分娩的患者,对于剧烈的宫缩,经常会大喊大叫,而你所面对的的不单单是给与他们尽量多的关心与安抚,还要掌握在你这个待产间里所有孕妇产程进展,每位孕妇的宫缩强度,宫口开大情况,以及在产程异常之前做出预判,尽量减少异常产程发生。有时候待产间会有多个孕妇宫口开大情况相差无几,意味着接生的时候会同台分娩,若此时那位孕妇出现较明显的胎心减速,则情况更为糟糕,若胎心持续减速,有可能紧急剖宫产,而夜班只有两个助产士在值班。不夸张地说,有时候甚至要跳台,接生完这一个人,确认孩子没问题后,直接再上另一个产台。生孩子不分时间,自然也不会看你时间,扎堆生不是偶然。当你每天一接班面临这样的工作环境,压力不言而喻。
助产士,想说爱你不容易——风险;随着二孩儿政策的全面放开,各地医院均出现生产高峰,在这我不想说助产士的缺口有多大,产科有个公认的看法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助产士需要五年时间。即便教育部在2017年在全国8所医学院校开始了本科助产专业,但等他们真正形成规模又需要一定时间,你也不能要求他们进了医院就直接可以独立盯班,再退一步,即便是经过临床几个月独立了,也不代表你就是一个优秀的助产士。因为有一样东西,不管你多聪明,也没办法替代,那就是经验。也许工作一年多都没遇到过重大抢救,当有抢救突然来临时,你的判断,你的操作均不及有经验的老师,这也就是为什么临床医生需要设置一线,二线,三线,甚至加强班。言归正传,二孩儿政策的放开,催生了一大批高龄产妇,我曾经接生过一位二胎母亲,他的大女儿就比我小一岁。好多高龄产妇都是胚胎移植术后,也就是试管婴儿。加上三甲医院需要接收大于百分之八十合并症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子线前期,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等等,这就大大增加了照看过程的风险与接生时风险;遇到不太配合的产妇,担心伤口会太深,裂伤肛门括约肌甚至导致大小便失禁;遇到羊水污染的产妇,怕孩子胎心不好,有窒息的危险;遇到糖尿病,枕位不好,产力弱的产妇,担心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如果说胎儿娩出后,就没什么可担心了吗?那不会,有些孕妇子宫收缩不好,此时要警惕产后出血,那要问什么时候没问题了,等到月底电话回访,询问伤口愈合情况,愈合良好,心就踏实了。一家医院的产科水平,分娩量只是一部分,接受产妇中高危孕产妇所占比例,以及孕产妇的综合抢救能力是产科水平的重要体现。助产士要掌握的不单单只是接生,缝合。而这些无疑为助产士的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
助产士,想说爱你不容易——信任危机;如果说压力与风险是这个行业固有的性质,不会轻易改变,但医患之间的关系,不知从何时起变得这样复杂,有时候会让你感到心寒,曾面临一个身高152,胎儿估计3400克的初产妇,在评估会阴条件后,决定不剪侧切,冒着风险保会阴,结果近乎完美,只有一个一度裂伤,但缝合的时候,产妇却显得不耐烦,说比侧切伤口还要严重等等,我拿着针线停下了缝合的伤口,回头看着台下的老师和产科医生,问他们:“我图的是什么,冒着这莫大的风险,换来的没有一句简单的谢谢,而是不停的质疑,我到底图个什么,难道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接生过的另一位产妇,孩子出来前产妇一切配合,当孩子出来的一刹那,从她嘴里说出了一句令在场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的话,你们别把孩子给我弄错了,台下老师:脐带还没断呢,连着胎盘呢,怎么就会弄错;产妇的脸,瞬间涨红。
接剖宫产,产妇不断问你,今天生了几个男孩,几个女孩,他不是在关心,也不是好奇,还是那个原因,他怕你给他抱错了,有的家属,你跟他苦口婆心的说,您在这等着产妇,我带着孩子会产房给孩子称体重,打维K,我们还要给他检测生命体征,说实话,真出现意外,比在你自己手,都好处理,但换来的却是,你们要是给我换了怎么办,想到这,真是可笑,我为什么要给你换孩子,这样对我有什么好处吗,对于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只是媒体的过分宣传,还是人与人信任的丧失,我只能说我们医院自从由产科以来,就没有过这样出错的案例。正式工作前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时候手术台上的医生,可能比你外边的家属会更在乎你的安全。当时听了这句话,我认为那不可能,知道自己从事这一行,我只关心产妇的安全以及孩子的情况,对于我们孩子性别,长相,都没关系,只要是健康的那都是最完美的。知乎上曾经对于什么叫见过世面有这样一种解释:见过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在医院工作或许正如此,见过好的患者,真正把你当成亲人一样,毫无保留,毫无防备,有时候想想,没必要像那么多,上班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不就挺好,可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活生生人。
助产士,想说爱你不容易——培养;原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全国知名产科专家段涛教授曾对于产房里的各种角色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产房是家,助产士是妈,产科医生是爹。麻醉科医生,新生儿医生是叔叔和阿姨。家里平时是妈(助产士)管理,是妈(助产士)说了算,如果是顺产,一切是由妈(助产士)说了算,爹(产科医生)别老是去插手,不过不能离开产房;
什么时候需要爹(产科医生)出场了?遇到难产,或是剖宫产,产钳,胎吸等,真正需要爹出手的机会不多,临产后,需要顺转剖的一般不超过5%,产钳加胎吸比例通常在1%;其实说这莫多,产房真正是孕产妇的家,不管、是助产士,产科医生,都是为了保证母婴安全服务的,只要产妇,婴儿安全是绝对是重中之重,星中之星。
培养一个优秀的的妈(助产士)业界内公认的是需要5年时间,而每个医院的培养方式大致相同,基本上都要经过一段时间24小时值班开始,每个产房老师再跟你说起24值班的时候,不管过了多少年,都感到终生难忘,不管你是刚下夜班,还是吃饭,睡觉任何时候,至只要有生的就要来产房,可里面有的老师年轻时谈了个男朋友,刚吃上饭,产房一个电话,把人家凉在那了;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去郊区玩,刚到郊区,产妇进入临产了,一个电话,开车再回医院,结果等了半天,胎心减速,剖了;压力大到一直哭,连续几天值班困到坐着睡着;等等,这里所说的没有丝毫夸张成分;我自己说实话,领导没有给我那么大压力,让我连续几个月不回家,成天不离开产房,但你的上组班,你的下组班,只要有能生的,也不能走,即便是你下了小夜,接个大夜班是正常的。但是休息那天可以正常休息。这样的生活过了半年多,从这个月开始正常跟着排班走。但这真的不意味着,自己就可以独立,当遇到很多特殊情况自己仍然处理不了。
一个优秀助产士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三年后中国第一批本科助产专业的学生将进入临床工作,他们一定会给产房带来新的文化,但这好比是一个新毕业的医生不可能刚进入医院就可以看病,做手术是一个道理,二胎政策的放开,试管婴儿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龄产妇人口剧增等,有时候,你会感觉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在要二胎,看到他那接二连三的合并症有时候自己都会害怕的打寒战,而这些危险因素对于一个助产士的培养周期,增加了新的挑战。
助产士,想说爱你不容易——改变;政策的改变,待遇的提高,不是一个平凡的个体所能改变的,但对于一个行业给与更多的关注与理解确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希望以后助产士成长的道路上,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体谅;少一些猜疑,多一些信任;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关注;因为你要相信,只要你进了产房,甚至医院,所有穿着白大衣的人都希望你平安出院,这一点毋庸置疑。每位患者的信任,会给每个从事这份工作人更强的动力。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跟你一起携手,共同对抗疾病,为了母婴健康,共同努力!
2018.3.15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