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
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布莱克《天真的预兆》
走进《教学勇气》的第四章,我从开始认知共同体,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共同体,也开始懵懵懂懂地理解什么是“伟大事物”,到用课堂中的片段感知我是否真的靠近过“伟大事物”——在和老师们同组探讨交流的时候,我隐约感知到“伟大事物”似乎是出现过的:当我看到孩子们兴趣满满地回答问题时,当某个孩子的潜能被激发时,当孩子们集体专注地参与一项课堂活动时,当孩子们因为课本中一位伟人的逝世而黯然伤神时……我好想恍然明白“伟大事物”真的是向无限的创造力和长远的身心发展延伸而来的。这让我立刻想到上次小组讨论时王老师具有启发性和引领力的话:
自己探索、自发认知、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好奇、探究,透过引领导向的生活认知,跟自己、作者、生活、自然兴趣相联结,由此产生的自主性的、创造型的解读,就是伟大事物。
——王庭集
6月21日
早读的时候,老师们围绕“微观小宇宙的教学”展开了探讨交流,从老师们的分享交流中,我的认知逐渐走向清晰。印象深刻的是陈秀玉老师分享他们班级的“五分钟”课堂教学:由老师引领把握方向,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的引领作用可能有时候真的用不到五分钟。当时我的震撼无限大。当有老师提出质疑时,陈老师说明了“五分钟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设计学习单进行充足的预习为前提。还提到了老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预习。陈老师的话紧贴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这让我开始设想自己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运用。晚读时,老师们围绕“微观小宇宙”的教学这一主题——“空间与内容的悖论”各抒己见,老师们的发言太精彩了。受益匪浅之余,正如吴校长所说,知而不行,等于未知。
6月22日
今天一早的备课时,我满脑子都是“一粒沙的世界”。我在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给孩子们空间?如何把握好这一教学流程……语文课上,我尽量不用灌输的方式“告诉”孩子们是什么,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孩子们可以完成的内容,我尽量不要喋喋不休。这节识字课虽然不是那么尽人意,但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其中一个平时不太认真听课的孩子孩子尤其积极,她用她不太准确的语言努力地表达她想到的识字方法,虽然语言幼稚,让我看到了她积极主动的创造性。
下午的时候,尽管时间比较紧张,我还是带着不服输的心态又进行了一次尝试,把“一粒沙的世界”放在绘本教学里。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节课我会遇到什么。然而实践总是会给我一些惊喜的。问题环环相扣的引导下,孩子们的表达让我看到了他们思想里闪闪发光的内容,平时不太认真听课的孩子也是如此的专注。这堂课上的轻松又愉快。除了有孩子们喜欢绘本课的因素外,我反思到,以指向性的问题引领他们思考,给孩子们更多空间表达也是其中的因素。
晚读的时候,当我的脑海里还在努力探索“一粒沙”到底该如何实践于教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关于“一粒沙的世界”的课堂,在我以往的课堂中也是出现过的。那是孩子们二年级的时候,需要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小作文,孩子们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明明说起喜欢的动物说的头头是道,一写起来就文思枯竭。我想了个办法——当时隔壁老师家的孩子养着两只小乌龟,我把几张桌子围起来,把养小乌龟的容器放在中间,让孩子们围起来观察小乌龟的外形、颜色、活动……虽然孩子们的文笔有限,但是内容来自于自己的亲自观察探索,写的内容里闪烁着了他们每个人的思想光芒。
6月24日后记:
今天读《教学勇气》第五章这段话:“当我们学会问好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具备另一种能力:把一个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变成能在房间内当初反弹的复杂公共对话。当我把我的学生的眼睛从只看着我专项彼此互相注视时,学生会学到更多。”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当天“一粒沙”尝试的限制——我和我的学生只停留在一问一答,还没有突破这个限制。
今天的课堂上,也出现了让我触动的瞬间——一个平时不认真学习基础较差的孩子用他的话表达了他的想法。在选用“高兴、生气、害怕、难过”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说句子时,这个孩子说:“当我难过的时候,我妈妈逗我开心,我很高兴。”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我一时间非常感动。我们的认知总是具有偏见与定势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发展中的潜藏光芒的星星,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去激发他、发现他、看见他。我们真的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个事情也是“伟大事物”中的一件。
突然想起那段诗: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时间之书》
孩子们的成长是有属于他的规律的,让我们做好能做的事情,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