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同时,教育部表示,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36所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后,社会极为关注。以下get到的十二个点,个人认为是国家(高校)释放出的选人育人信号,值得认真体会。
一 关于限报学校
36所顶尖高校都亮出底牌:限报一所!
高校强基计划选拔的是“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甘愿为国家科技攻关关键领域和人文社科重要领域奉献青春、智力、情怀的后备人才。限报一所既体现了高校招生竞争的激烈,同时也引导学生将来若要对国家一心一意,首先要对所选择的学校一心一意!
二 关于限报专业要求
各高校都设置了限报专业数,其中北大、清华、浙大限报一个专业组。限报1个专业的是:北航、中央民族、南开、天津、吉林、华南理工、兰州大学、中国农大(只有一个专业)。限报2个专业的是:北师大(文科),同济(同一专业组内),西交。限报3个专业的是:北师大(理科),人大,哈工大,华东师大,南大,东南,中山,川大,西北工业。限报4个专业的是:北理(2—4个),大连理工,山大,中南。限报6个专业的是:中科大,厦大。
限报专业数可以理解为高校希望学生只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因为强基计划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并且会建立流动退出机制。若不限制专业数,报考的考生会倾向于“学校第一”,限制了专业数后,提醒考生要更多倾向于“专业第一”,这也饱含了国家(高校)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厚望。
三 关于入围比例
高校都明确了第一类考生(以高考成绩入围)的入围办法,其中以3:1入围的高校9所,如:南开、同济、中科大、中南。以4:1比例入围的高校25所,如北师大,北航,哈工大,上交,南大,武大,华中科技等。以5:1入围的高校只有两所:北大和清华。放宽比例选人,说明高校都在改变“唯分数论”的人才观,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即便高考失利,也是可以逆袭的。
四 关于入围硬要求
除了按入围比例的排名先后选拔入围考生外,还有16所高校(北师大,天津,大连理工,吉林,哈工大,上交,东南,中科大,厦大,山东,中国海洋,川大,电子科技,西北工业,兰州)列出了报考考生的高考成绩硬要求。如北师大要求传统高考省份考生报考文科要超一本线70分,理科要超110分,高考改革省份要超70分。有的学校如同济,列出高考数学要不低于满分的90%;上交对上海、江苏的考生超线进行了单列(上海一本线+50,江苏+45,其他+60)。中国海洋大学对海南、上海考生进行了单列,(海南一本线+36,上海+26)。
这说明不同的高校对不同地域的考生有大数据研究。个人认为,强基计划对实行了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考生是略有优势的,毕竟新高考改革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在触及到了人才培养的深水区。
五 关于专业设置
36所学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综合起来是十三个(简称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力学、信息学、基础医学、核工程和核技术、生态学),其中北大,清华有10个专业招收强基计划,浙大9个,开设8个的有复旦,武大,中山。其他高校均为1——7个专业不等。只招收一个专业的是中国农大(生物学),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学),电子科大(应用物理)。只有一所高校设置了生态学:浙大。
从专业设置既能看出高校的综合实力,也能看出国家对双一流学校(学科)的扶持力度,从长远看,专业对考生来说,没有真正的好坏,热爱才是王道!
五 关于综合成绩的计算
36所高校中,有35所均采取综合成绩=考生高考成绩(折合成百分制)*85%+校考成绩(百分制)*15%,只有南开大学,采取的是高考成绩(百分制)*90%+校测成绩(百分制)*10%。所有高校都不计高考政策加分。
高考成绩占85%以上,说明了强基计划看重学生在“高考大考”中展示的综合实力,毕竟高考是一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实战素质的综合比拼。校测成绩虽然只占15%,但有专业人士进行过测算,如果A高考成绩比B低10分,在校考(以百分制计算)中只要比B高出7.3分,就可以反超排名,这对有竞赛基础,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是极为有利的。
六 关于校测中的笔试
有19所高校在校测中要求笔试(排名未分先后):北师大,北大,人大,清华,北航,中国农大,中央民族,南开,天津,同济,南大,浙大,中科大,厦大,山东,武大,川大,西交,国防科大。
以北航和国防科技大学为例,北航明确在笔试中重点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逻辑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国防科大明确笔试科目为数学与逻辑、经典物理基础(每门科目150分,总分300分)。这说明校测的笔试更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这里不会兼顾群体性。
七 关于校测中的面试
校测中有笔试的高校,面试成绩一般占比30%——60%,如南开,中科大,国防科大30%,南大,东南40%,中央民族60%,其他以1:1或1:2计分。部分学校明确了笔试和面试总分数,如北师大,中科大,川大,国防科大分别为300/100分,70/30分,300/450分,300/150分。其中武汉大学还明确了面试中有实际操作,国防科大明确了思想品德单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总的来说,笔试见分,面试见人,双轨把关,值得期待!面试考核的是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学科特长、科学思维、创新潜质、吃苦耐劳等多方面。把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摆在首位,五育并举也落实其中。面试方式有的是分站点考核,有的是结构性面试,有的是无小组领导讨论,形式多样。面试专家、考生采取“双随机”抽签,公平公正。
八 关于校测中的体测
各高校体育测试项目列有身高体重(BMI)、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立定跳远、掷实心球、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800米,50米等,清华大学设置了台阶运动试验。选测项最多的是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有的高校几乎是全方位检测:如清华、北大、浙大、中央民族、西北工业大学。
测试项目重在考查考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度。人大把体育成绩作为综合成绩优先录取条件之一,大部分学校都表示不进行体育测试或体育成绩不达标,或不参加学校综合测试不予录取,这说明越是对精英的选拔,越在逐步落实新高考评价的“一核四层四翼”。
九 关于校测中对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运用
36所高校均已明确提出要核实考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并将其作为评分依据。如同济将考生的高中生综合素质档案评审纳入面试考核环节。厦大依据考生的现场考核表现并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进行综合评定成绩。所有高校都明确一旦发现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有作假,一律取消录取。
任何考生和家长从现在开始,都必须重视高中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过去对于大多数学校和家长来说,综合素质评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或者不要,这样的做法亟待改变,高中阶段的项目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
十 关于各高校的计划数
36所学校的强基计划数为30——210不等,其中最少的是只招收一个专业的三所学校,最多的是上交,中科大,西交(210人),目前尚未查到计划数的是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同济。
从计划数看,并不是专业越多,计划越多。这36所高校,除了承担国家的强基计划外,还要分别承担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部分还要承担地方专项计划。从这四大计划可以看出国家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源都有兼顾公平的统筹安排,各地域考生都可以好好研究,把握机会,实现理想!
十一 关于计划投放省份
目前向全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投放强基计划的有14所:北大、清华、浙大、北师大、中科大、山大、川大、南大、厦大、同济、上交、南开、复旦、兰州。通过罗列,发现几个有意思的地方:目前全国招收总量是3620人(还有五所未计入。)其中华东师大,东南大学对不同省份有文理科限制,报考时要留意。
没有在北京招收强基计划的是:吉大、哈工大、中南、华南理工、西北工业、国防科大。个人理解主要是地域因素。加之北航和北理太强,华南理工不设计划也是情理之中。
相对投放较少强基计划的省份是:宁夏三所(北航、武大、中山)青海四所(北航、中央民族、武大、中山)海南五所(北航、北理、中国海洋、中山、华南理工),新疆五所(北航、北理、武大、华南理工、重大)。
最后关心一下湖南,没有在湖南招收强基计划的仅3所,分别是中国农大、东南、电子科技。
十二 关于入校后的培养
单独编班,小班化,国际化,导师制,通专融合,本硕博衔接,科教协同育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几乎是这36所高校同时传递出的中国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最强音!生逢伟大的时代,孩子有幸!青年有幸!教育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