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的孩子们比起我小时候真的是越来越有仪式感了,三八节、教师节学校门口摆摊卖花卖小礼品的摊位前面总是挤满了孩子和家长们,该不该买呢,很多家长心里还是打起了拨浪鼓。跟大家分享下女神节我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刚刚好3月7号这天孩子有兴趣班,放学时间比往常晚了一个小时,我能下班后亲自接上儿子。
接了儿子回家的路上,就在学校十字路口,看到了一个户外推车,上面放的是鲜花,还剩下不到1/3,我若无其事的带着儿子走了过去,但儿子很好奇,所以自己回头又看了几眼,然后说“妈妈,咱们去看看卖花的吧”。应该是儿子看到了一个小女生手里抱着的鲜花了,也许是他在学校见其他人给老师送过花,自己也想送,也许他只是因为我喜欢花,想拉我去看看户外车上都卖的是什么花?
“好啊,咱们去看看吧。”我同意了儿子的想法,心里也在琢磨着是否该同意孩子送花。后来一个念头冒出来坚定了我的想法,我问儿子“儿子,你觉得这些花好漂亮,是不?”
“对啊,妈妈,真是太美了!”
“儿子,你想把这种美传递给其他人吗?因为妈妈的鲜花还开的正旺,家里没有多余插花的瓶子了。”
“对啊,妈妈,这些花送给喜欢的人她一定会很开心的。”
没想到儿子的这句话跟刚才我的想法一模一样,如果自己做了一件事能让别人开心,那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儿啊。但如果送花是想让老师多照顾下自家孩子,就不要送,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时候都会受到特殊照顾的,自己要努力变得强大照顾好自己,也就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而且一旦自己心里升起了这种念头,就对老师有所期望了,如果老师没有特殊照顾自己的孩子,反而在某件小事上认为老师偏袒了其他孩子,那么自己内心会不会有情绪呢,会不会失望的,这种情绪会不会在孩子身上传导呢。
所以送花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是怎么想的。
“儿子,那你选花吧,还需要想想需要把这种喜爱传递给哪个老师,可以选择多个老师哦!”
选好花,回家的路上儿子全程自己拿着,也是为了证明给妈妈看,明天早上他是有力气把书包、水杯和鲜花都带到教室去的。
女神节的早上是孩子爸爸送去学校的,晚上爸爸一回家就问孩子,“儿子,你把花送给老师后,老师说什么了,是不是说以后不用送了?”
我赶紧打断老公,“老师肯定说好漂亮的鲜花啊,谢谢你,老师很喜欢。因为我收到礼物的时候也是这么开心的,那老师肯定也一样啦!”
我其实就是不想让老公用“送礼”来描述这件事儿,这是孩子天真的选择,为什么要被成年人世俗化呢,如果鲜花破破烂烂,不够美丽,儿子也不会升起这样的念头吧。
儿子说“老师收到后确实说了‘谢谢’,然后就放到自己的小办公室去了。”
“儿子,你怎么送给老师的呢,跟老师说什么?”
儿子认认真真描述了这个场景……
“那送完之后你的心情如何呢?”
“感受到了分享的喜悦!”
“儿子,你真棒,分享是一种美德,也真的能让自己很开心。妈妈就经常把好东西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们,也经常收到别人分享的小礼物。”
这时候孩子爸爸终于意识到了我刚才为什么要打断他。
孩子爸爸对我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给予肯定,因为花不是我要买的,是儿子的想法,儿子送花只是为了分享喜悦,并不是期待从老师身上得到点什么。
当然每件事都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看,比如为什么能够允许摆小摊呢?为什么其他家长要助推“给老师送礼物”这种风气呢?我只是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