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在朋友圈刷屏以后,很多自媒体通过发表反对的声音实现了反向刷屏。比如,新世相的《关于北京你说的都对,关于生活你一无所知》,该文表示,生活不是享受安逸,生活就应该艰苦奋斗。
给人分类贴标签、划分到不同群体、群体间再相互攻击是这个世界反复上演的一出戏,置身其中的人乐此不疲,并且从中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快感。好,现在又有一个群体被划分出来了,这个群体,有些人叫它“假装生活的2000万人”,有些人叫它“艰苦奋斗的2000万人”。
我的意思是,能不能不要这么拉帮结派、一概而论?这2000万人里当然有人是在艰苦奋斗、追逐自己的梦想,但也有很多人是在假装生活、做着永远的演员。我觉得,这里区分的关键,在于是不是自己的选择。
不要觉得做出自己的选择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被过去的习惯所囚禁、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被媒体的声音所洗脑。
存在主义哲学努力想让人不成为过去的奴隶,但它很难说成功了。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而未知和陌生又是如此令人恐惧,所以与其跳出自己熟悉的圈子、自由地做出新的选择,人还是更喜欢像一条狗一样,每天遵循一样的生活模式。
所以,当你在北京苦苦挣命时,问下自己,你是在坚守自己梦想的堡垒,还是被囚禁于过去习惯的牢房?
即使你可以不被过去的习惯所囿,其他人的看法也总是会像一条条丝线一样缠绕着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没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点当然是真的;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你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对自己的生命负有全权责任的人,你究竟要在多大程度上让别人的看法来影响你的一生?
归根到底,我们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会孤独地死去,有些体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有些感受是不能分享的,有些决定是不能由别人代劳的。是你的愿望决定了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这不该由别人的看法左右。
但是,很多人过着自己的生活,却要不停地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好像一直生活在聚光灯下,要一直戴着面具,做个演员。
所以,当你决定是否继续留在北京打拼时,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真的想留在这里,因为你喜欢这样的生活?还是因为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觉得逃离北京会遭到别人的嘲笑,而留在这里“奋斗”却可以显得更加高贵?
这一点,对于你在北京是“生活”还是“生存”,实在有很大的区别。
我发现,类似这种“是否该逃离北上广”的话题,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炒热一次。归根到底,是因为太多人内心感到迷茫,就老是想诉诸外部的权威。
但是,那些所谓的媒体公知、意见领袖又到底了解你们本人什么?大部分自媒体,不过是分析下群众的心理需求,然后炮制出一篇篇博取点击和转发的文字。让你们拉帮结派,找到一种虚幻的归属感,然后以集体的无意识代替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审视。你们在消费他们的文字,他们也在消费你们的精神。
尼采说“上帝死了”,他是不希望每个人把乞求的双手伸向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所在,他是希望每个人可以成为自己的神灵。但从现在来看,他的希望还远远没有成为现实。
所以,是生活还是生存,这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你的内心。并不是努力奋斗就是生活,也不是安逸享受就是生活,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
人生原本就像一个沙盒游戏,你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玩生存游戏,你也可以在宁静的田园玩开心农场,有些人喜欢升级打怪,有些人喜欢烧脑解谜,这里原本就没有一种固定的最“正确”的玩法。你只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认认真真的玩一次,你甚至不需要去看什么攻略。
所以,只要你审视自己的内心,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你就是在生活;如果你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那你就只是在生存。
当别人奔赴牌局时,我从来不会说“good luck”,因为运气是一个靠不住的东西,是一个风流成性的婊子,你不应该摇尾乞怜她的垂青。
同样的,不管你是决定离开还是留在北京,我也不会说“祝你好运”,我想说的是——
Have fun and play your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