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个成语出自《南史·王敬则传》:南北朝时南齐大将王敬则起兵叛变。当王的部 队 向 都 城建康(今南京市)推进时,齐明帝肖鸾正生重病,他的儿子肖宝卷叫人爬上房顶,看见城外已经起火,吓得就要逃走。有人将此情况报告王敬则, 王高兴地说:“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汝父 子 唯应急走耳。”
王敬则这段话中的“檀公”,指的是檀道济。他是南朝刘宋的大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他统兵进攻北魏,因粮尽退兵,逃避攻击。王敬则这里是拿檀道济的故事来嘲笑肖鸾父子对他的进攻无力抵抗,只有逃走。后人据此总结出一句成语:“三十 六 计,走 为上策”,又作“三十 六 计, 走为上计”。谓事情已至无 可 奈 何 的地步,只能出走,别无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