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译文:善于用兵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敢主动进攻,而愿意坚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好象没有阵势;虽然举起手臂,却好象没有举起手臂;虽然手握兵器,却好象没有执握兵器;虽然面对敌人,却好象没有敌人;祸患中没有比轻敌更严重了,一旦低估敌人就往往丧失了我所谓的“慈”。因此,当作战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心有慈悲的一方可以获胜。
孟子游说齐宣王的时候曾经说:“仁者无敌。”孟子的意思,有仁德行仁政的君主定会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其他诸侯国的百姓定会主动前来投奔,如此,在与其他无道之君的竞争中焉能不胜?
孟子振振有辞,但从逻辑上而言,并非如此,且不说存在着实力悬殊的两国之间,行仁义的小国往往受到残暴大国的嫉恨,从而招来强国之侵略,导致亡国。韩非子说了一个故事,徐偃王行仁义,周围小国纷纷来朝,楚王担心影响自己的号召力,干脆出兵把徐偃王灭了。即使在实力接近的对手之间,行仁义者也未必能赢。战国七雄争霸,秦国地处边陲,经济、文化相比东方六国,处于下风。六国人看不起秦国人,认为其与野蛮人无异。但最后的结局,反而是残暴好杀、视仁义为粪土的秦国统一了中国。
所以,孟子说得头头是道,齐宣王、梁惠王听得也很过瘾,可就是不实行。他们的目的,不过是想让孟子教育教育百姓,纯化风俗,要想在政治上实施?那可不行,司马迁评价孟子:“迂阔而远于事情。”道理说得很宏大,很在理,可是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差得很远。
佛教的大德净空长老对“仁者无敌”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仁者无敌”就是仁者的心中没有敌人。佛教讲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即使十恶不赦的人,只要真心悔过,也能成就。所以,仁者的心怎么会有敌人呢?
释迦牟尼佛点化杀人恶魔央掘莫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央掘莫罗杀人无数,搞得王舍城人人自危。有一日,释迦牟尼正在街上行乞,忽然央掘莫罗从背后追赶过来,喝止释迦牟尼停步。释迦牟尼好像没有听见,继续往前走。央掘莫罗倔气坏了,大步追上来喝问:“老子叫你停下来,你为什么不停下来?”
佛陀说:“我早已停下来了,是你自己没有停下。”
央掘莫罗糊涂了,恶狠狠的要佛陀说清楚,说不清楚就宰了他。
佛陀说:“我很久以前就已停止了伤害众生的恶行,我学会了如何保护生命。央掘莫罗,一切众生都想生存,他们全都惧怕死亡。我们应该滋长慈悲心,保护一切众生的生命。”
央掘莫罗说:“人类并不相爱,我为什么要爱护他们,人类残忍虚伪,不把他们杀光,我是不会罢休的。”
佛陀回答:“央掘莫罗,我知道你曾因为其他人的原因,受过很多痛苦。有时候,人类是非常残酷的,这全是因为他们的无明、瞋恚、贪欲和嫉妒……也许世间有许多残酷的人,但慈爱的人也同时存在,不要被那些坏人蒙蔽了你的视线。瞋怒就是你现在走的道路,你应该停止,重新选择谅解和慈爱的道路。”
央掘莫罗黯然神伤,说:“我已经在毁灭之途上走的太远了,来不及回头了。”
佛陀说:“不,央掘莫罗,作善行是永不言迟的。”
央掘莫罗眼角有了一丝亮光,“我可以做什么善行?”
“停止在憎恨和暴力的路上走,那便是你最伟大的善行了。大海无涯,回头是岸啊!”
央掘莫罗垂头丧气的说:“以我有过的暴行,今后有谁会让我过安宁的生活呢?”
佛陀握着央掘莫罗的手,说道:“如果你立愿放弃心中的瞋怒而一心修行大道,我一定会保护你。誓愿从新开始,替大众服务。你无疑是个智者,我肯定你在大道的证悟上,必可成就。”
央掘莫罗立刻丢下短剑,跪在佛陀面前,眼含泪水,请求佛陀收他为徒。后来,央掘莫罗一意修行,完全改变了暴戾的脾气,而且全身散发着平静安稳的气质,以及罕有的温顺,其他的比丘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不害”,意即“非暴力者”。有一次央掘莫罗在路上行乞,被人认了出来,众人愤怒的冲上前去,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浑身是血,但他只是默默忍受,一言不发。
失足的人也想重新上岸,问题在于别人不见得给他机会。作为宗教,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改恶从善,对社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德。如果恶人不悔改,还会有多少人受害呢?
“仁者无敌”,仁者的人心中没有敌人,是佛教极高的境界。
老子在六十九章所言,“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此句亦有“仁者无敌”的意思。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说我不敢去主动侵略别人,我只是处于自卫者的地位,我宁愿自退一尺也不会主动攻入他人国土一寸。这反映了老子的战争观,那就是“以战止战”,战争不是为了发动侵略,而是应该制止侵略。你可以控制自己不去做侵略别人的事。但是,你不能控制别人有非分之想。所以,对于国家而言,设立常备军也是必要的,但是,设立武备的目的,只是为了防备,而绝不是主动发动进攻。所以,虽然有阵势,却好象没有阵势;虽然举起手臂,却好象没有举起手臂;虽然手握兵器,却好象没有执握兵器;虽然面对敌人,却好象没有敌人。为什么?因为军队的存在是为了止暴,如果你安守本分,世界上再强大的军队对你而言就像不存在,因为他不能给你任何伤害。
对于这样的仁义之师,当然不会有敌人,除非有人主动成为他的敌人。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这个宝是什么?老子言三宝,曰慈,曰俭,曰不为天下先。这里强调的是慈。如果轻敌的话,相当于把慈丢掉了,因为由于轻敌而战败的话,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方肯定会挟战胜之威,欺凌百姓。所以,“抗兵相加,则哀者胜。”哀者,有慈悲心、怜悯心的人,也就是战争中处于正义一方的人。双方力量差不多,站在正义一方的军队一定会赢,这也是“仁者无敌”的意思吧。
两军对垒,如果实力相差悬殊,恐怕再怎么正义也难赢。所以,对于正义的一方而言,“仁者无敌”也许另有一层意义,我是正义的,我就敢于亮剑,哪怕前方是敌军的千军万马,我也会毫不犹豫,杀入重围,因为在我眼中,再强大的敌人,我也视若无物。
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