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女孩子总是对爱情怀着美好的憧憬,幻想着她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会踩着七彩祥云出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爱情独特的渴望和体会。芸芸众生中,遇到那个对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很多人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只是,爱情并非总是那么美妙,伴随着爱情而来的,还有很多苦恼。就像敏,最近谈了一个医生男朋友,温文儒雅,知书达理的模样。两个人郎才女貌,倒也般配。据敏说,男生还是满殷勤的,吃饭约会,总是体贴周到。可是她也向我抱怨,有的时候发过去的微信,对方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复,是不是因为对方不在乎自己?自己太过依恋对方,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很好追?我问她那他跟你解释为什么晚会信息呢?她说是医生手头有病人或者没有看见。
我说那你有什么好担心的,不是忙没看见嘛?敏说自己就是会很焦虑,拿着手机翻来覆去的看,有的时候连工作都没法好好做了。有的时候,即便回信息了,自己心里泛堵,口气不好。问我该怎么办?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在心理学中,认为一个人的依恋类型决定了她的恋爱模式。
19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一般为父母)的依赖会以不同的模式表现出来。“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继而根据当婴儿需要父母时,父母对婴儿的行为和回应程度,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
1、如果当婴儿需要照顾时,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发展出“安全型”依恋;
2、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行为无法预测,婴儿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由于不确定照料者什么时候会回应,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发展成“焦虑-矛盾型”依恋;
3、如果当婴儿需要的时候,父母总是不出现,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甚至陷入抑郁和绝望,发展成“回避型”依恋。
Mary Ainsworth认为,这三种依恋类型形成后,婴儿在之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对新环境的反应上都会体现出差异。当孩子面对新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向父母寻求支持,但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勇于探索新环境;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不敢面对,转而对父母大哭大闹;回避型的儿童即便是在害怕的情况下,也会和父母保持距离,不向父母寻求帮助和安慰。
1987年,Hazan和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婴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理论放到成人的恋情关系语境中研究。他们认为,成人的恋情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依恋,它们与“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1、都会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及时回应自己而感到安全。
2、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紧密,都有身体上的接触。
3、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都会觉得不安全。
4、都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5、都会喜欢对方的长相,相互迷恋,为对方专注。
6、都会有一些“baby talk”:用孩子的方式对话。
按照依恋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也可以分成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美国的一项全国大样本调查发现:59%的安全类型、25%的回避类型11%的焦虑类型(5%的不可分类),并且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心理学家计算的婴儿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的比例十分匹配。很多类似的研究都证实,成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
所以成人的依恋类型也分为以下三种:
安全型: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在人群中约占60%。
焦虑—矛盾型: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在人群中约占20%。
回避型: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约占20%。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联系,这种方式是以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的。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善良、可爱的人,也认为别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一般说来,他们既不会过于担心被抛弃,也不怕别人在感情上与自己十分亲近。
焦虑-矛盾型的人常常处于一种对爱怀疑、拿不起、放不下的情感冲突中,导致一种不稳定、矛盾的心理状态。通常,矛盾型依恋的人总是觉得自己被误解、不受关注和赏识,认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持久的关系,他们担心恋人不是真正地爱自己,会离开自己。因此,他们一方面希望能与恋人极为亲近,但同时又对恋人的可信度持怀疑的态度。
与焦虑-矛盾型依恋不同的是,回避型依恋者有惧怕亲密关系和拒绝信赖别人的倾向。他们往往在关系未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之前就开始退缩,对爱情多疑和冷淡,认为别人不可靠或过分急于对爱情做出承诺,结果是他们觉得难以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只要有人试图在感情上亲近他们,他们就开始紧张。从根本上讲,他们在回避亲密的关系。
敏的情况,我认为她是焦虑-矛盾型的依恋类型,即一方面渴望接近恋人,一方面又害怕真正的亲密关系,所以她会很矛盾,既想联系对方,又怕联系对方。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我们的成人依恋类型受到幼年时亲子关系类型的无意识影响,从而影响到爱情关系和伴侣关系,但是,当那些具有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依恋的人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他们要想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比如,一种充满真情和信任的成人人际关系可能为一些小时候曾经被拒绝的人提供安全的工作模式。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如果你是焦虑-矛盾型的依恋风格,那么最好的,就是能找到安全依恋型的人做自己的伴侣。因为安全型的依恋风格,能给予她稳定的反馈和关注。当然了,发现自己是焦虑-矛盾型的依恋类型,就要知道,自己很可能是受到幼时养育方式的影响,而形成了这种焦虑,要明白,现实并未如此,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最后,来测下你是哪一种依恋类型吧。
A.和其他人靠近让我觉得不舒服;让我完全信任他们很难,我也不能允许自己依赖他们。当任何人离我太近的时候,我都会紧张。而通常情况下,别人都希望我能比“让我感到舒服的距离”更贴近他们,他们希望我能和他们更亲密。
B.让我和别人亲近相对来说还挺容易。我愿意依赖别人,也愿意被人依赖。我不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也不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C.我发现其他人往往不愿意像我希望的那样,和我那么亲近。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不是真的想和我呆在一起。我希望和我的伴侣非常紧密,但有时这反而就把别人吓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