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背起行囊潇洒的走出校门,冲进了“闯荡社会”的浩荡大军中。
天空中仿佛又一颗星星暗淡了下去。
防止学生中途辍学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1、家长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的命运
A生,10岁,三年级。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一去杳无音讯,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上初三,爸爸平时忙于赚钱养家,供姐弟俩上学,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家里没有老人可以照应孩子,学习上完全交给老师,生活上交给学校附近的“小饭桌”,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能不能接受完义务教育也是个未知。
B生,11岁,四年级。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究其原因,最开始是因为妈妈每次起的晚赶不上校车,就跟老师说孩子病了,不能上学。后来,再出现旷课的情况,打妈妈电话打不通,几经打听联系上孩子父亲,才知道,妈妈外遇和别人走了,家里留下B和一个仅三岁的弟弟,爸爸在外打工,B留在家里给弟弟做饭,兄弟俩每顿饭只能吃米饭拌咸菜。即使现在B的父亲在家看弟弟,B也越来越无心学习。
上述的家长有共同点:家里条件不好,挣钱供孩子上学很是辛苦,每次老师打电话敦促要管好孩子的学习,都一肚子委屈,要么赚钱没有时间,要么自己多么不易。他们没有意识到,像他们这样的家庭,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途径。
2、家庭资源与人未来的关系
最近在“领英”上看到一篇文章:《穷人与富人到底差别在哪里?》。讲的是BBC一部纪录片跟拍了49年,选择了14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7年纪录一次,一直到去年的56岁,导演想要验证,社会阶层与人的未来的关系。
这些孩子7岁的时候,上层社会的孩子已经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报》他们很清楚在未来的人生每一个阶段自己将会站在哪里,最后成为社会有地位的人。
中层社会的男孩梦想着长大后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而穷人贫民窟的孩子,只梦想着吃饱、穿暖、不被罚站等。
纪录的镜头来到了他们的56岁,几十年过去,那群被记录的人,从儿童步入了老年。
当年上层社会的孩子们已经按照既定路线,过上了优渥的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列外的走着父辈的老路。
中层社会的孩子大多过着平淡安静的生活,只有一个孩子冲破了中层,晋级精英阶级。女孩子也都按照当年的意愿,结婚生子,波澜不惊。
而底层社会的孩子,在他们年老的时候,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也极少能上大学,做着普通的服务性工作,处境堪忧。
事实证明,思维方式和生活的资源会从父母辈一直传承到子女辈。
3、家长应该怎样做
不难发现,孩子到达的人生高度与家长提供的教育资源有直接的关系。没有时间、经历管孩子,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提升孩子的父母,或是眼界相对较窄,学识、见识相对少的父母,其子女很难突破上一辈的生活模式。
最近在朋友圈传着一篇文章《孩子,不要抱怨学习的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深以为然。
学习固然辛苦,但唯有知识能将你送上人生的顶峰。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一份好的成绩背后,一定有学校和家长共同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那么,身为父母的我们,究竟要怎样做呢?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1)配合老师监督好孩子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2)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同时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3)坚持学习,不要与社会脱节,用自己的学识为孩子以后的人生路上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分岔路口选择正确的方向。
4)业余时间多出去走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给孩子吃的好穿的好,不如教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追求自我、努力生活的打开方式。
4、突破固有思维
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中写到:“希望更多人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更多人在被命运划定的的路线上埋头行走时,被思维之墙挤在生命的狭小胡同里面的时候,能够停下来思考,然后打破生命的局限之墙。”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了我们的头脑里,加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打造,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还会被我们的下一辈传承下去。
我们总是将希望寄托到孩子的身上,期待下一辈能够超越我们。
但是换一种思维,与其苦苦的要求孩子,不如改变自己,突破自己。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的成为那样的人。让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去探索世界,给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资源,才是对他们最高度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