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挺反感的一句俗话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话很蠢,且不用说亲生父母虐待孩子这种极端少数个例,也不说榨干女儿骨血帮衬儿子的多个案例。单从逻辑上来说,父母也是普通人,怎么可能不犯错,如果通过生育就能变得高尚,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什么?
公然谈论自己父母的不是,或反驳父母的言行,是一桩大不敬的事,差不多等同于犯罪。所以有个专门控诉这类行为的词:忤逆。
甚至于谈论别人父母的不是,也是被视之为禁忌的一件事。不少人敢于坦率地表达对罪犯的同情,却鲜少有人敢于和“忤逆者”站队,哪怕明摆着是父母蛮不讲理,大家也都劝你:他们也是为你好。
这两个万能句式在我们的社交圈里金光闪闪,好比“万灵丹”包治百病。对方一旦祭出此等法器,你的委屈不甘都成了理所当然。你再有微词,便有忤逆的嫌疑,这就变得很可怕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忤逆比水逆不知道可怕多少倍!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逻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果有,他们也是为你好。
伴随着这个逻辑的理论就是,无论你妈怎么对你,你多憋屈,她都特别有理,这显然不科学也不合理。
这个逻辑从直接将父母设定为“不会犯错的一方”,“就算犯错,出发点也是为你好”,简单粗暴地将儿女认为必定有错的一方。让相处中处于弱势的孩子更无任何话语权,尤其幼年时期,体力智力不及成年人,衣食住行与经济上完全依赖父母,几乎没有任何平等对话的条件。
而父母对于生活不满导致的迁怒孩子、处理不好的控制欲、将孩子作为婚姻维系的筹码等种种不恰当的行为,都用一句“为你好”遮掩过去。甚至于随意打骂孩子这种行为也有振振有词的说辞:棍棒底下出孝好人。
棍棒底下出孝子,想想就觉得脊梁骨一阵发凉,奉行这句话的父母又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呢?这个恶性循环,就问你怕不怕?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听上去只是句玩笑话,细想也是可怕的。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两句话毁掉了好多人的童年,也催眠祸害了无数的父母。
很多父母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观点里,将自己放在一个绝对权威的位置上,错失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相互交流,彼此信赖的机会,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自以为尽职尽责,将孩子对自己的畏惧看作“听话懂事“的表现,对孩子的忍让无助,看作是自己教育的良好结果。殊不知将孩子越推越远,而终将有一天,这苦果会被自己品尝。
彼此相爱的双方不知如何表达、沟通,甚至于互相伤害,令人惋惜。然而这仍是我们许多人与父母相处的主要模式。
2、
在“百善孝为先”的文化氛围里,另外一个让人不适的现象是对于母爱的过分渲染,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天下最伟大无私的爱。对于母亲的赞美千篇一律地出现在我们的作文里: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勤劳勇敢等等,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含辛茹苦”。
导致我特别讨厌含辛茹苦这个词,刻画出一个为了家庭与子女牺牲到容颜枯槁,没有自我的女性形象,而几乎所有的人,对这种牺牲理所当然——他们赞美这种牺牲,为其镶上伟大的金边,而一旦有女性想要拒绝这种牺牲,他们立刻将其视为离经叛道的行径。
这种神化剥夺了母亲为自我而活的权利,也让母亲成为一个不可顶撞,毫无过错的存在。很多母亲亦籍此绑架孩子:我为你牺牲了自己的人生,你怎么可以晚婚/不考公务员/出柜/不要小孩?含辛茹苦的慈母瞬间变脸为债主,这种场面,实在见得多了。
所以,我再也不想赞美一位母亲的含辛茹苦,我更希望她们活出自我,个个都好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