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五组的晨树,Helen Xiong。我的三个标签是:
1 晚十早五,师法自然的人
2 感恩爱人的正念冥想的践行者
3 两个孩子的妈妈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在亲子教育上的体验,分享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心得。
做1.0践行的时候,我在反思的90天起起伏伏的过程时,发现家里人的状况对践行的效果影响很大。尤其是孩子,像我们中国人,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是我们至关重要的任务。如果在践行的过程中,没能给他们必要的支持,以至于出现各种问题,我想我们的践行也不能算成功。所以我不能孤军深入,一定要带着他们一起前进。
这次2.0一开始,我就在喜马拉雅上就学习丫丫老师的易效能亲子课程。课程中讲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时,丫丫老师很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建议家长先帮助孩子接受要事优先,专注学习,早睡早起等理念。但要怎样帮助他们接受这些理念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心理范畴的问题。很多的经验和学习告诉我,亲子教育,主体不是我们,是孩子。这时候刚好平教练在带大家读“非暴力沟通”。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在这次的空中课堂里,我听到冯牧师讲,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可以总结如下:
1. 始于:在冲突中表达爱;
2. 过程用四个字概括:事情观望。事是指事件,情是指情绪, 观指价值观,望指期望。
3. 最后沟通的结果是:双方清晰彼此的情绪和价值观,寻求超越你我的第三选择。
冯牧师进一步解释“事情观望”四个字的含意是:
第一, 事件。事情的重点不是你怎么理解这个事情,事情的重点是你究竟实实在在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第二, 情绪。非暴力沟通很强调去表达情绪。因为表达情绪会帮助我们身边的人更明白我们自己
第三, 价值观。每个人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个事情,为的是什么
第四, 期望。这本书鼓励我们要清晰,而且可以勇敢地,坦然地向对方表达你的期望
冯牧师的发言和樊登读书对这本书的总结大致也是一致的。因为之前的一些学习和经验,我对“非暴力沟通”的这些要点很快就接受了,并且用在生活中的交流上。
在这里分享一件前天晚上发生的事情。8岁的小女儿馨馨放学以后,我按照易效能要事优先的原则,和她说好休息10分钟以后就去弹琴。过了10分钟,我叫了好几声她才从楼上下来,坐下来开始弹了,我仔细一看,亲谱上放着一本“丁丁历险记”,就帮她拿走了。这时她问我要手机,说钢琴老师吩咐得用手机的软件把一个日历打印出来。我看她去打印了,就转身去做饭,过一会儿没听到动静,心里惦记着她会不会在玩手机,匆忙炒了个菜。就上楼去看,还没到楼上,就看到她从姐姐的房间跳着轻盈的芭蕾舞步晃出来,手上拿着我的手机和那张打印出来的日历, 一面说:“妈妈妈妈,打印好了。” 一面敏捷地从我身边溜下楼。火眼金睛的老母亲从她那肢体语言就看出她刚才肯定在偷看手机。但我忍住没有说什么,赶紧跟着她了下去,走到钢琴边,她又突然往楼上走,说要去找一包零食... 这时疲惫的我终于忍不住,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大喝一声:“不准上去。要弹琴了,拿零食干什么?” 小女孩吓了一跳,挣脱了,也冲着我大喊:“我是去弹琴啊!我就是肚子饿嘛!不喜欢你!”然后就跑到一个卫生间里关上门。当时我一个人坐到楼梯上,非常气恼,一是因为孩子像泥鳅一样,不是看小说,就是玩手机,不肯坐下来弹琴, 二是因为自己又发脾气了,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啊,心里感到内疚。这时我习惯性地停下来做正念冥想。像志伟教练说的,从一团糟的情绪中跳出来,成为一个旁观者。瞬间觉得神清气爽,深吸一口气。很多东西都在这一刻清楚明了了。我看到了自己想要帮助孩子的心愿,看到了自己忙了一天之后身体的疲惫,也看到了女儿在一开始休息的10分钟里看“丁丁历险记”的乐趣,还有她玩手机游戏的乐趣,还看到了她愿意坐下来弹琴,一回家就跟我约好先做作业再玩的时候想要掌控时间的决心。这时我立刻站起来,走到卫生间门口。刚好门打开了,馨馨抱着一本“丁丁历险记”走了出来,斜眼怒视着我,准备上楼。我温和的对她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因为我刚才太凶了。对不起。但是妈妈实在是累,一边要做饭,一边还要进进出出地关照着你弹琴。” 馨馨果然转过身,看起来气消了不少,对我说,“我不是不弹,就是肚子饿,想吃东西嘛。”我顺势搭着她的肩,带她一起去吃饭。一边吃饭一边接着非暴力沟通。“妈妈知道你喜欢玩手机上的游戏,但是那对你真的很不好,会坏眼睛,还有很多别的坏处,科学家们发现,已经有很多孩子受害了。所以妈妈和姐姐都想帮你远离手机。看书是很好的,特别是丁丁,这么好的书,我也喜欢。但这一套书故事都很长,而且有趣,会吸引你一直看下去,实在不适合一回家就看。是不是可以先把作业一样接一样做完,留出起码半小时以上的free time来看丁丁?” 馨馨没吭声,但我感觉她是认可的。后来她坐到我身上跟我挤在一张椅子吃饭。我知道她这是谅解了我,接受了我的解释,想要体验爱的温暖。吃完饭以后让我惊喜的是她自己就去弹琴了,这一次安安静静地谈了15分钟。弹完琴,我们一起玩游戏,非常开心。
后来她睡了,我记下这段经历,用非暴力沟通的知识来回顾。一开始是暴力沟通,因为我一心只想着让孩子弹琴,完全没有理解她的感觉。后来做正念冥想,是一个转折点,对于自己的需求,感受,孩子的需求,感受都比较清楚。在交流的时候先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再同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这是对的。然后是价值观上的交流。我知道馨馨现在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就是愿意弹琴,但是却经常被一些更有趣的事情吸引。所以我针对小说和手机对她的吸引力,说清楚它们的利弊,帮助我们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当我心平气和地把这些都阐述清楚时,我觉得我也帮助她进入了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把整个情况和我们之间的感情都看得很清楚了。对于期望,我感觉这时候没有表达我的期望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学习是她自己的事,应该是她自己的期望。我也知道她的性格,喜欢自己做决定。她在看清楚情况以后,放下了对一些乐趣的执念,自然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后来想起来,她应该是在吃饭的时候就已经暗下决心要去练琴了。
写到这里,觉得非常感恩。当时我只是把“事情 ,情绪,价值观”都阐述清楚了,孩子自己身上就有那股力量会起来。我非常珍惜这种力量。这也是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奇妙的地方。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特别向大家介绍“积极聆听”的作用。记得在上一次“非暴力沟通”的空中课堂中,Helen Yan讲了很多精彩的教育理念,也重点提出“积极聆听”的好处。以前我学过两门心理咨询的基础课,一门是咨询理论,一门是咨询实践。在课堂上,我们大量练习积极聆听,同学之间互相咨询,变换角色,倾述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聆听者不提建议,只是简短的描述自己同理到的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体验到这种方法的神奇作用。那就是,被聆听者在理解和认同中,往往能自己回归理智,做最好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到的“积极聆听”和“非暴力沟通”一脉相承。
我也想到自己有些地方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在她弹完琴以后,不是一味地陪她玩游戏开心一场。这时候有一个进一步强化价值观的好机会。我可以问她一下,“刚才安静地弹琴,有没有享受的感觉? ” “现在全部把作业做完了来玩,感觉怎么样?” 只是两分钟时间,帮助她记住这些美好的感受,和当时心里的力量。
这次事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经验还是情绪控制。要对自己的怒火有意识,有觉知。以后会尝试像叶老师说的那样,列出一个抗拒清单,当时的气愤就是一种抗拒,抗拒孩子的不学习。怒气在积聚的初期,就要有感觉,就要停下来做几分钟正念冥想,而不是忙着去改变孩子。
我会带着这些关于价值观,情绪控制的问题,继续学习“非暴力沟通”。
大家有没有觉得我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肯定了进步,也获得了改进的经验,还准备了进一步学习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也想顺便建议大家要多做记录。
记录有不同的方式和功能。比如说金勇教练倡导的小确信,还有平教练倡导的感恩日记。前一段参加心理咨询专家宋晓玲老师主办的家庭关系工作坊,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百强教授说:“夫妻长期在一起生活,会有很多摩擦,当矛盾越来越多时,有可能感情会渐渐走下坡路。这时,如果能够把生活中星星点点的美好时光都记录下,就会让幸福积聚,让感情升温。” 叶老师在100讲中说:“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反思和记录相辅相成。他建议我们每天在晨间日记中计划,在晚间日记中感恩。叶老师自己严谨地写日记,做周检视,月检视,年度检视,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不仅要每天写日记,每周做周检视,同时我们还要对未来几个月进行前瞻性的计划与思考,并且每月检视自己所获得的成果与自己目标的关系。” 100讲的49到57讲是记录反思模块,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专门听这几讲。在1.0的践行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记录方式。最开始记录的都是经验教训,现在慢慢加入完成的任务,小确幸,和感恩的内容。很多时候我都发现,在辛苦了一天,身心疲惫的时候,写完晚间日记,就有了成就感,重温了幸福的美好时光,又记录下了反思,心情就变得快乐充实了。我觉得真的像周国平老师说的,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一本成长日记,给我们自己的最好礼物也是一本成长日记。
这些是我在践行中,对于亲子教育,“非暴力沟通”,和记录反思的一些体验。谢谢大家聆听,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听到更多的小伙伴们精彩的分享。感恩同行,我的发言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