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红海行动》火爆热映,前几日看到群内小伙伴写的电影观后感,让我也想起了几个月之前和朋友在荟聚一起看的另外一场电影《血战钢锯岭》——一部值得我写日志并且看第二遍的电影,朋友没什么观影要求,于是看到二战太平洋战场背景剧情,我果断选择了这部影片,事后证明选择是非常明智的,看完电影之后给我的感受是:坦克装甲部队的重要性和原子弹的急迫性。
整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1945年二战末期美日围绕冲绳岛的一场残酷、凶险的登陆战役,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军医)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奇迹般的运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还。
整个电影非常的真实且震撼,二战末期日本已经进入困兽犹斗、强弩之末的阶段了,美军拥有绝对的海空优势和后勤补给优势,好像一切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但是电影中展现了两个美军难以应对的困难:日本军队效忠天皇疯狂 敢死队态势和钢锯岭易守难攻的天险地势,由于阵地位于岛屿的一个小山包上,坦克装甲部队无法施展碾压攻势,而之前的军舰重炮炮轰敌军阵地作用有限,无法打击敌军地下暗堡工事,故最终只能靠人力部队火力推进,没有了坦克的掩护,美军士兵肉身完全暴露在敌方的火力范围内,场面血肉横飞,那种真实的残酷场景、疯狂人性、内心的恐慌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男主角军医以不开一枪的奇迹并在山头用下放缆绳的方式救援了自己的队友,最后自己躺在担架上以同样的缆绳下放方式缓缓落下的场面给了很长时间,仿佛意味深长。
虽然好莱坞电影一直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和一些夸张的手法试图吸引观众,但是整部戏的重点不在这里,因为无论是军营里训练的搞笑段还是战争高潮段, 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能真实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加速,导演梅尔吉布森把战争残酷、真实性、国家的信仰表现的非常突出,这点比国内抗日神剧强太多了,好的电影尤其是大片应该给人一种2个小时都不想玩手机和憋着不上厕所的感觉。
在看到战争结束后顺便和朋友聊到了原子弹的作用时,想起了朋友前两年去过塞班岛群之天宁岛——二战原子弹装机地和《光荣与梦想1932-1972》,书中一位军官问上级:“有必要用原子弹吗”,上级答曰:“胜利犹如一扇摇摇欲坠的拱门,原子弹就是拱门的基石”,一语道出了战争的凶险与艰难,当时日本提出"一亿国民玉碎”代价,所以如若没有用原子弹,冲绳战役后登录日本本土作战,美军将付出百万军队代价,日本则付出死伤千万代价,战争打到1947-1948年才结束。
电影结束了,现在想想昨天场面还是惊心动魄,小日本的演技一流,战场上的凶残搏杀和投降时的不情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国内抗日神剧形成鲜明对比,试问连强大的美国打日本都付出惨重代价,二战时的中国难道比美国更强大吗?国产抗日剧拍成手撕鬼子剧,这是对当年抗日英雄烈士的不敬,也是扭曲的历史事实。
这场电影体验感绝,也是我感兴趣的题材,二战对今天的很多国家都意义深远,比如东德西德、朝鲜韩国、美苏冷战,如果你不了解二战末期的雅尔塔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你就不能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金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