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实是甘露,然其八万四千法门,浩如烟海,且佛经深奥难会。故很多人一提起佛法,不是产生很多误解,就是无法轻而触及。
为了便于大家更容易接触佛法,享受其甘甜,末学尝试以世间法分别念思维,浅理佛学大致义理,以让更多对佛法有兴趣了解的人,能快速便捷的走近这座宝库的门口。至少大致了解佛学究竟是什么内容,至于后面有兴趣深入,则可根据自己情况进一步选择。
佛法到底要带给我们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离苦得乐。
佛法通过揭示世间万物运行真相,让我们认识宇宙诸法实相,找到解脱之道。何为法?法,就是一切事物,宇宙万象的呈现规律。事物的性质和相状,有其一定轨则,看到就可以了解。比如水,保持它的轨则,人们看到就知道它是水。何为佛?佛,就是觉悟,智慧。所以,佛法,其实就是对宇宙万相的智慧认识。换句话说,佛法,就是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觉悟,揭示一切法的真实状况。
佛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就是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说世间的苦;集谛(又称因谛),说苦的原因;灭谛,说苦的消灭;道谛,说灭苦的方法。
那么,佛法是如何找到离苦得乐的四圣谛的呢?其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这个源泉流出来的。如下图所示。
何为缘起?佛法认为,世间万物,彼此相互都存在关联,而不是孤立存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互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这种因缘,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比如,一个硬币,有正面,就有反面。同样,有反面,就有正面。如果没有正面,何来反面?同理,没有反面,何来正面?再比如,种下一颗种子,长成一个果实。有种子,就有果实。同样,有果实,就有种子。如果没有种子,哪来果实?同样,没有果实,也无从谈种子。这种互存关系,有同时的关系,也有不同时的关系,比如硬币的正反面,再比如老师和学生,这些都是同时存在的。如种子和发芽,则具有不同时存在的因缘关系(先种下种子,后发芽),也存在同时因缘关系(生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没有任何一个现象会是绝对的存在,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关系中存在的。
佛学里,讲到缘起,有十一个意义。十一义归纳起来,又有四个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但本质上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无我。
很多人在理解无常、无我上,刚开始会有些困难。如何理解无我?既然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生灭、依缘生灭,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独立的“我”,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如何理解无常?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对的互存关系,并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其性质是无常的。
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但又是相续不断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比如种西瓜的种子,得到西瓜的果实,种葡萄的种子,得到葡萄的果实。
这里提一下,世间有情(一切有情感的,包括人和动物等生物),其构成的聚合体,可以分为五大类,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就是各种物质构成,比如人的五根(眼耳舌鼻身)和五境(声色香味触)。而受(感觉)、想(印象)、行(思维)、识(了别)则是精神的要素,又概况为名。如下图所示。
现在回到佛学的目的——离苦得乐。众生有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这些烦恼皆苦。佛教概况提出,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五取蕴苦。这八苦一直在流转轮回,随着我们的行为、言语、思想而不断在因果循环。
那么,要断除苦,就必须知道苦的缘起。佛教提出苦的缘起有十二种,就是十二缘起。哪十二缘起呢?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如下图。
灭除苦的道谛,其目的是涅槃,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方法是以戒定慧三学为修持。如下图。
何为涅槃?苦果因的消灭,十二缘起法的止灭。
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法门很多,共称三十七道品。其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八正道。如下图。
以上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概括而言,就是通过分析十二缘起,明白惑业苦的因果关系,通过戒定慧三学修行,断除苦缘,达到涅槃。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小乘、大乘。小乘,主要着重自己的解脱。而大乘着重利他。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也就是说,小乘说人性空,而大乘不但说人性空,也说法性空,一切法也是因缘和合而起,故也没有实体,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没有本体。也即缘起性空,这就是诸法实相,这也是大乘教义的理论基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
下面将末学对佛学教义理解整理的大体框架放在下面,如图所示。以方便对佛法有兴趣的人快速了解佛法基本教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回向:
此福愿得一切智,摧服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众有情
顶礼诸佛。
2018年4月30日 江苏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