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8篇
环境:偷懒比努力更重要
环境赋予一个人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产生变好的念头并愿意去努力,还能让这份努力的效果得到放大。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的力量其实远超个人努力,而环境因素却会因为自己身在其中而很难觉察。所以很多人要么麻木地生活,不知思变;要么盲目地努力,承受着事倍功半之痛。
镜像神经元:我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们每天要见哪些人、做哪些事,这些人和事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与言行,因为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所以若是周围的人经常做某些事情,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学着做。
那些成天吼着要孩子努力学习而自己从不以身作则的家长其实很无力,因为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只有在家长做出相应行为时才会被激活,所以一万句劝说抵不过自己的一次真实示范。
学习兴趣常常并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
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变得更差,就一定要想办法远离那个不好的环境,因为我们很难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高于所处环境的言行或追求,我们只会在当前环境中保持最舒适的状态。
贴身环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便捷时代。但信息便捷是一把双刃剑,它至少在两个方面极大地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一是信息爆炸了,但知识并没有爆炸。二是被称为人体新器官的手机,随时可以把我们的时间撕成碎片。
离我们越近的东西就越会被关注,而越被关注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放大。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要学会通过环境的设置来影响潜意识,帮助我们减小阻力或增加动力。
大环境借势,顺流而行:把成长想象为在河里游泳——在一条很宽的河里游,所有人都在里面。孟母三迁的典故早就告诉我们:移动到更好的环境中是借力“偷懒”的上上策。如果身处不利环境,那就下决心付出更多努力,利用点滴时间早做准备,争取早日去往更理想的环境,毕竟你肯定不愿意在那种环境中待一辈子。
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还要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让自己尽可能避免细枝末节的琐事,避开可有可无的应酬和闲聊,把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我提升,积蓄移动的能量。无论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肯定也可以提升自己,但必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调动孩子的多维度感官,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学习动力,而这种真实环境的激励远比父母每天苦口婆心的劝说要好得多。对于心中有梦想的人来说,花些成本让自己或孩子去见识更美好的生活、接触更厉害的人也是很好的举措,这些经历或许会让你或你的孩子心生向往、动力满满,也可能让你或你的孩子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加速成长。在物理空间内尽可能接近优秀的人和环境,这比待在原地不动要主动和明智得多。
小环境借力,主动掌控:贴近自己的小环境,我们可自主掌控的机会就越大。
像整理生活环境一样整理自己的信息环境,取关无用的订阅、卸载多余的软件,保证信息环境纯净、高质量;可以养成“先静音或关闭手机,待完成重要任务后再定时查看信息”的习惯,以降低即时信息的干扰;可以精心布置生活空间,去空旷的环境活动、锻炼身体,优化语言表达等。
想在小环境中占据主动权,首先考验的是觉察力。所见所闻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个选择,而下一个选择又会塑造下一个环境。这种连续的“选择接力”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所以从一定程度而言,自我觉察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
如果不希望受某些环境的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让自己置身其中。换句话说,想办法远离不良环境,就相当于待在了更好的环境中。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秘诀”。要想办法主导自己的经历,以营造更好的环境来塑造自己。
当我们沉迷娱乐虚度光阴时,可以想象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通过未来视角审视现在,就知道现在应该怎么选择了。阅读,其实就建立起了一个虚拟环境,因为每本书都是一个“高人”,经常和他们交流,自己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借助网络的力量,连接一些厉害的人或加入一些优秀的社群,看看别人平时在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这也会无形地影响自己,使自己做出更有益的选择和改变。
多维:不读书的人,没什么好焦虑的
读书并不是人生成败的分水岭,那么真正的分水岭在哪儿呢?答案也是两个字:维度。
学习的秘密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真正的学习绝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个维度,它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就拿那些平时不怎么读书却依然成就很大的人来说,他们虽然很少通过阅读来进行思维活动,但是他们有机会经历很多大事,见到很多高人。在那些经历和环境中,他们能看到高人们如何应对复杂的情景,听到高人们切中要害的言论,感受成就一件事的辛酸和不易……我们不自觉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所以那些不读书却经历丰富的人虽然看上去并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学习了很多。
一个人若只是沉迷于读书而不注重实践,就会面临“道理都懂,但就是过不好一生”的局面。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智慧是去实践。知识有两种类型: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和非语言描述的知识,我们往往过度地重视了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请你把对文字的敬畏放到一边,从现在开始停止阅读,做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好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类似于阅读或知道这样单一的思维层面,而是要通过实践让潜意识的各个感官参与其中。维度越丰富,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
从这个角度看,与高人交谈、在优秀的环境中生活、实践,都是更好的学习方式,比单纯读书要强。没有实践,一个人即使知道再多的概念和道理,也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将它们提取出来,这样的人更容易焦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个人活到一定岁数,必然能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真谛,因为纸上的知识是一维的,而躬行出来的认知则是多维的。
学会用潜意识来学习:背单词,也能看出学生之间的差距。普通的学生只会在那里拿着单词书看着背,而那些会学习的学生则是眼睛看着、嘴里念着、拿笔写着背。同样的时间,一个维度的刺激和三个维度的刺激,怎么可能相同呢?
对于学习,特别是技能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训练潜意识,把动作内化,达到不用思考也能快速反应的程度。需要用身体的各个感官经历大量的练习、摸索和体会,真正的学习是潜意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只盯着单维度的语言和思维,而应该尽可能让自己的所有感官参与其中,不断地实践与练习。
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多读书:
一是与高人交流或在优秀的环境中生活,成本是很高的,除非天生运气好,否则一般人不一定能时常如愿。反过来看,读书的成本则相对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尝试。
二是万一你生活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该怎么办呢?毕竟“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我们又无法随意选择环境。这个时候,读书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摆脱现实环境的限制,让自己对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是大多数人只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生活,时间长了感官也会逐渐适应,产生不了新的刺激。而读书则不同,我们今天可以读这本书,明天可以读那本书,不同的书可以让我们经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面对不同的人物和思想、见识丰富的环境与场景,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实环境的不足。
四是读书虽然是单维度的思维活动,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也是思维练习的优势所在。我们的知识丰富了、逻辑清晰了、视野开阔了,就可以为后续的实践和提升储备能量。
五是读书能提高对环境的感知度。有了知识、逻辑和见识,只要善于结合实际,我们就能比别人看到更多。在同样的环境下,不读书的人只能靠蛮力尝试,读书的人可以靠巧力智取。即使是出门旅行,不读书的人看到美景也只能说一句:“哇,真好看!”而读书的人则能应景地说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还是选择读书好。介入阅读更理想的时机,或许正是一个人既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又有一些人生困惑的时候,此时读书往往会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知识和阅历能相互融合,意识和潜意识的所有维度也能有效结合,可塑性最强。
一点思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