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妹佳佳分享了孩子的一幅涂鸦,我是被孩子的一种想象力所吸引。其实我私下里会以为想象力的根源是好奇心,因为好奇才产生各种想象。
一、“好奇心”来自于“知识的缺口”
人类和灵长目动物的行为有三个相同的基本驱动力:食物、性和庇护所。但人类还拥有第四个驱动力,那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所独有的,因为好奇,我们才不断探索未知,人类也才不断进步。但好奇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天分,好奇心跟知识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好奇心是来自于知识的缺口。
因为当你对一个事情完全无知的时候,你是丝毫提不起任何好奇心的。比如足球,我不懂就没有兴趣,但足球迷一提到这个话题就兴奋不已。所以,好奇心是跟我们的知识含量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自己就有这种体验。我一开始准备学写作的,进入一个线上写作班,每天500字;之后输出倒逼输入,开始读书。一开始读文学书籍,文学里常常涉及历史、心理、哲学、逻辑、......,后来又读这些方面书。读书,你知道,还常常书中套书(提到其他书籍)。所以,大凡真正读书的人,读书的范围总是很宽的,而且好奇心也越来越大。
所以我就理解,为什么有的科学家、作家、......,会有很多标签。比如富兰克林,“职业:科学家,哲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慈善家”(百度百科)。这种人叫做具有“狐猬”精神(古希腊诗人阿尔齐洛科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换言之,狐狸博学,刺猬专精)的“T型知识结构”(IBM提倡,广度与深度结合)人。
密码学有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示任何意思”,这句话说得太好,这世界就是互融共通的,读书的意义也在互融共通、格物致知。
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宽广度,没有密集的网络结构,也往往不能持久。
二、好奇心要有意培养
我以前一直以为孩子才有好奇心,其实是错误的,孩子在四岁以后,好奇心就开始衰减。好奇心的真正激活,要靠大人培养。
英国心理学家就做过实验:
小孩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喜欢用手指。其实,他是用“指”的这个动作在提问,意思是:“这是什么?”如果这个妈妈认真回答他的问题,说:“这叫杯子啊,喝水用的。宝宝想喝水吗?”你跟他这样互动,他就会更喜欢指,他会指很多别的东西;这时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
相反,你如果跟他瞎说,“这是盘子(老虎、......),不能碰”;甚至不理他。孩子再遇到不认识的东西,渐渐就不指了,好奇心也淡化了。
人类本有天生的惰性,大脑本来的作用也就是确保人的生命安全,这些本性也阻碍了好奇心的发展。
好奇心有两种,一种叫“消遣性好奇”(对一切新奇事物着迷),一种叫“认识性好奇”(更深入、更有序和更努力地探寻知识)。网络与科技的发展,本来可以缩短人在知识层次上的差距的,可惜我们大部分人停留在“消遣性好奇”(沉迷游戏、网络聊天、今日头条等)上。
多读书、多问为什么、永远热爱生活,或许是保持、提高“好奇心”的最有效方法。
三、“好奇心”给人带来的好处。
1、给人带来愉悦。
(好奇心得以持续的生理原理)
研究显示,那些激起人们好奇心的问题会刺激下丘脑中的尾状核。而尾状核里密布着传递多巴胺的神经元。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就是帮助细胞畅通无阻地传递信息,但它又是特别的,它专门传递兴奋开心的信号,诱使人们上瘾。比如香烟中的尼古丁、热恋男女、琳琅满目的商品等,都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所以,我会想科学家、艺术家乐此不疲地进行科学研究、艺术构思,跟多巴胺持续不断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也有很大关系。
2、灵感不断。
好想法,并不是临到需要时苦思冥想就能萌发的。它的产生植根于创造者的长期积累。就像我们所说的“尤里卡时刻”,即某个想法不请自来。这一灵感的闪现,不是意外,而是源自对知识长久的储备和推敲。
已有知识的储备越多,新知识就能被同化得越好,且有着更高的创新性可能。这就是知识的群聚效应。
(注:“尤里卡”原是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里洗澡,突然来了灵感,发现了他久未解决的计算浮力问题的办法,因而惊喜地叫了一声“尤里卡”,从此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
研究人员冯·斯蒂姆认为,好奇心可能是影响个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将智力、坚持和对新事物的渴望结合在了一起。
3、增加人的同理心。
当你真的拥有好奇心以后,你的心会变得更加柔软和慈悲。你看到一个女人在插队,你打心眼里面讨厌,你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但你有没有想过她会有什么故事?她身上可能正发生着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所以如果没有好奇心,我们就会把别人都简单的当做是一个人,但是她没有情感,没有故事,没有背景,如果你有好奇心的话,你会展示出更多的同理心,这个世界会有更多的理解,会有更多的幽默感,会有更多的交流。
(相关引用:伊恩·莱斯利(英)《好奇心》、百度百科)
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