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彥(彦)、產(产)、剷(铲除)、鏟(铁铲):
===============
【彥】金文有從『文』從『厂』從『弓』的字形,或釋為『彥』字,姑備一說。『彥』表示有才德之士,也表示有才德。《說文》以為『彥』從『彣』,『厂』聲。
【產】金文從『产』從『生』,『产』是『彥』省,作為聲符,『生』是義符,表示出生。
『彥』的『文』字頭往往寫作左右兩點,目前臺灣的正規字形是從『文』。大陸的電腦字體在這方面不嚴格,只有『產』和『産』是兩個不同的字時才刻意做『文』字頭,像『剷』這種字只有一體。
【剷】(1)割除。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邱記》:『剷刈穢草,伐去惡木。』(2)削平。通『剗』。唐.杜牧《原十六衛》:『於是府兵內剷,邊兵外作。』
【鏟】(1)一種帶把的金屬器具,可削平或撮取東西。如:『鍋鏟』、『煤鏟』、『土鏟』。(2)削平、挖除。《文選.木華.海賦》:『於是乎禹也乃鏟臨崖之盂饇,決陂潢而相浚。』(3)除去、消滅。明.劉基《祀方丘頌》:『鋤秦鏟燕,掃貊滌戎。』
其實,除表示鐵鏟外,兩字互通。『剷』可能是後起字。
===============
旨、嘗(尝)、嚐(品尝):
===============
【旨】甲金文從『匕』從『口』,匕象匙或勺子,會以匙子把食物放進嘴裏,本義是美味。
【嘗】金文從『旨』,『尚』聲,『旨』是人口所好,有甘美之意,『嘗』從『旨』有品嘗、試味之意,引伸為嘗試。
【嚐】從『口』,『嘗』聲。『嚐』是『嘗』表示本義的分化字,又加上『口』形表義。本義是以口辨別滋味。
表示用口品嚐的意思時用『嚐』,表示抽象意義時用『嘗』。『嘗』用於表示品嘗也是可以的,但『嚐』字是專用的。
===============
賞(赏)、償(偿):
===============
【賞】金文多從『貝』,『商』聲。古代『賞』、『商』本同一字,應是假借『商』作『賞』,後加『貝』分化出『賞』,目的是突出『賞』涉及財貨的賜予。本義是賜予。
【償】從『人』,『賞』聲。本義是歸還、償還。
===============
從(从)、縱(纵)、蹤(踪)、聳(耸)、慫(怂):
===============
【从】甲金文從二『人』,象兩人前後相從之形,是『從』的初文。本義是跟從。
【從】甲金文從『彳』從『从』,金文或從『辵』,『从』是『從』的初文。『从』的本義是跟隨,而『從』則強調相隨於路途之上,故從『辵』。
除了『韱』、『從』這種字以『从』作爲小型構字部件外,繁體字中沒有以『从』作爲占比較大的構字部件的,因此,在簡化字中碰到較大構字部件『从』,替換成『從』基本上不錯。
===============
竄(窜)、躥(蹿):
===============
【竄】從『鼠』,從『穴』,本義為隱藏。
繁體字中沒有『窜』這個字形,見之替換即可。
===============
達(达)、撻(挞)、闥(闼)、韃(鞑):
===============
【達】甲骨文從『辵』從『大』,與《說文》或體形同,『大』是聲符。象一人在大路上行走,含通達、到、至等義(參《漢字圖解》)。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從『辵』從『午』從『羊』,構形初義不明。
===============
帶(带)、滯(滞):
===============
【帶】甲金文象衣帶之形,上下兩端象帶邊的絲緒,中間是『幺』(絲線),象絲帶交織之形。本義是腰帶,引申為佩帶、佩戴。
===============
尚、當(当)、噹(叮当)、擋(挡)、檔(档)、黨(朋党)、党(党項):
===============
【尚】甲金文從『冂』從兩短橫從『口』,『冂』是『堂』的初文(唐蘭、陳劍),象高出地面的堂基,『尚』字是在『冂』上部加『八』、『口』分化出來。因為『冂』是高於地面,故『尚』有高尚之義,引申為崇尚,假借為尚且。
【當】金文、小篆皆從『田』,『尚』聲。本義為相對、相當。傳世文獻有用作本義,指相對。《左傳.文公四年》:『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俞樾《平議》:『當,猶對也。南方為陽,天子南面而立,故當陽也。』
【噹】從『口』,『當』聲。『噹』是象聲詞,形容玉、石、金屬等器物撞擊時發出的聲音。
【黨】本義為顏色黯淡不鮮明,故從『黑』。古代多表示地方基層組織。又解作親族、朋黨。現在多表示政治組織,即政黨。
【党】即是『黨』的俗字,也是『党項族』的專用字。
===============
對(对)、懟(怼)、薱:
===============
【對】甲文從『又』從『丵』從『土』,陳秉新認為上『丵』下『土』此形亦是聲符,『丵』象鑿擊工具,字象手持工具開闢土地。金文在『丵』下加『丰』(象艸木),字形結構與『封』、『邦』字相近。因為開闢土地之後,要樹立地界,先秦樹立地界多半以植樹為之,『對』的本義是闢地分疆,植樹於土,立下地界,後假借為應對、應答之意。《詩.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對』,表示帝開闢邦國、開闢領土。高亨《詩經今註》曰:『作,創造也,引申為開拓之義。邦,借用封。封,邊疆也。對,與疆同意。古代國家常在邊界上種植樹木以作標志,略似後代的柳條邊,這叫做對。』《皇矣》後文云:『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也是開闢天下的意思。
繁體字無『对』字形,見到後替換即可。
===============
㒸、隊(队)、墜(坠):
===============
【㒸】suì,小篆『㒸』從『八』,『豕』聲,表示聽從。《說文》:『㒸,从意也。从八,豕聲。』段玉裁注:『从,相聽也。㒸者,聽从之意。』甲骨文從八從豕,與『㒸』《說文》小篆形同,構形初義不明,徐中舒疑為人名。金文上承甲骨文,從八從豕。金文通讀作『遂』,表示完成。師望鼎:『不敢不㒸(遂)』。
【隊】金文從『阜』,『㒸』聲。小篆同。本義是墜落,後多寫作『墜』。甲骨文從『阜』從大頭衝下的『子』或『人』表示墜落。
【阜】甲骨文象階梯。一說象高高的土山,其山坡有梯級。故『阜』可指梯級、山阜、高地。
===============
爾(尔)、彌瀰(弥)、你儞、邇(迩)、璽(玺):
===============
【爾】甲金文象三足的繞絲、紡線的架子(絡絲架),上有銳頭『尒』,中有器身,下有豎足,並有絲線圍繞。本義是繞絲、紡線的架子,是『檷』的初文(林義光),後借用為第二人稱代詞。金文『爾』的上部寫作『尔』,『尔』其實從『爾』字分化出來,是通過省去『爾』字下半部分而成。『爾』、『尔』本為一字,故簡化字用『尔』來表示『爾』。
常用字裏,除了『你』以外,凡從『尔』的字都替換成『爾』應該是沒錯的。估計除了本來就是出自口語的字,其他的字都是從『爾』。實在不確定的,只能查字典了。對於本來就出自口語的字,估計就寫成從『爾』也不能算錯,因爲『爾』『尒尓』本就是一字,例如,『儞』和『你』就是一字,估計『你』本來就是口語中慣用的人稱代詞,可能生來就是寫作『你』,只是寫成『儞』也不算錯。
===============
風(风)、颳(刮风)、瘋(疯)、楓(枫):
===============
【風】從『虫』,『凡』聲,本義為空氣流動的現象。《說文》:『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凡風之屬皆从風。』 《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象形字典》說有的『風』字下面寫成三個波浪線,表示氣流,波浪線或橫着寫或豎着寫,後訛變成『虫』。
【颳】颳風的颳的專用字。《字彙》等解作惡風。也可寫作『刮』。
===============
厂、广、廣(广)、獷(犷)、礦(矿)、鄺(邝)、曠(旷)、廟(庙):
===============
【厂】hǎn,金文中從『厂』的字應該是從『石』的省形(參金文形義通解、季旭昇),例如『段』、『原』、『厚』等字。甲骨文的『石』是指山石,所以《說文》訓『厂』為『山石之厓巖』。另外,『厂』與象屋形的『广』本不同字,然而兩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故金文偏旁偶有互作。『厂』、『厈』、『岸』古本一字,『厂字本象石岸之形。周秦或加干為聲符作厈,後又或於厈上加山為意符作岸,故厂、厈與岸實為一字。』
【广】yǎn,『广』象房屋形。『广』象比『宀』簡單的建築。甲、金文從『︿』從『丨』,『︿』是屋宇,象屋頂向兩邊傾斜,『丨』是牆,王筠認為『广』象三面有牆,而『宀』則四面有牆。
『广』與『厂』有別。『广』象房屋,『厂』則與甲骨文『石』同,象崖巖、山石。不過『广』、『厂』作為金文部件,因形近偶有相混。此外,『广』又是現代『廣』的簡化字。
裘錫圭指出,如果所指的建築是比較簡單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居住的,字形往往從『广』,如『廬』、『廊』、『廡』、『府』、『庫』等,在簡化字裏,從『广』旁有字時簡化為從『厂』,如『厨』(廚)、『厩』(廐)、『厕』(廁)等。簡化字『厂』的繁體本作『廠』,也是從『广』的(簡化字『厂』跟『厈』的初文『厂』也是同形字)。
【廟】異體作『庿』,指敬奉祖先神位以供祭祀的屋宇。《說文》:『廟,尊先祖皃也。从广朝聲。庿,古文。』段玉裁注:『古者廟以祀先祖。』《釋名.釋宮室》:『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金文從『广』從『𣶃』,從『朝』只一見,『广』或作『宀』,皆表示屋宇。『朝』、『廟』韻母相同,但聲母相隔。不過『朝』、『廟』意義相關,《說文通訓定聲》:『古者行禮必於廟,謀事必於廟。』『廟堂』除指祭祀祖宗之處,又指『朝廷』。故段玉裁以『廟』為會意字。戰國金文從『广』從『苗』聲,與《說文》古文同。上博楚簡『廟』從『宀』從『苗』,是『庿』的異體。
===============
師(师)、帥(帅)、篩(筛)、獅(狮):
===============
【師】師字從『𠂤』從『帀』,『𠂤』是古『師』字,字形有解作小土阜(孫海波)。『帀』是古『柢』字,象根柢,是『師』的聲符(張世超)。由於軍旅駐紮多據土阜以守,故後來『𠂤』遂解作『師』。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多表示職官名,為軍事長官,兼掌行政及教育,又稱『師氏』,仲枏氏鬲:『師湯父有𤔲仲枏父乍寶鬲』;又表示師旅、軍隊,中山王圓壺:『䢦(率)師征郾(燕)』;又用作人名。
【帥】甲骨文從二『爪』從『丨』,象一手持杖牽引另一手之形,本義是牽引,引伸有率領之意。金文加從『巾』旁。一說『丨』為巾的象形,象兩手持巾,後加『巾』旁以強化佩巾之義,本義是佩巾。
===============
帚、婦(妇)、掃(扫)、歸(归)、巋(岿):
===============
【帚】象『王帚』一類長葉植物所束成的掃帚,本義是掃帚。
【婦】從『女』從『帚』,『帚』亦是聲符。『帚』是『婦』的初文,『帚』本指掃帚,傳統認為打掃是婦女的職責,故用『帚』來表示婦女。後因『帚』專指掃帚,故加『女』旁以表示婦女之義。
【掃】從手從帚,意爲用掃帚掃。
【歸】甲骨文從『𠂤』從『帚』,『𠂤』亦是聲符。『𠂤』是古『師』字,表示軍隊,『帚』象掃帚,疑會在戰爭中以軍隊掃除敵人而歸之意(季旭昇、葉玉森),本義是凱旋而歸、返歸、返回、歸還。一說『歸』是雙聲符字,『帚』、『彗』古同字,『帚』最初可能讀作『彗』,『彗』、『歸』音近,故『𠂤』、『帚』皆是『歸』的聲符(沈培)。金文或加從『止』,或加從『辵』,戰國竹簡多從『辵』為意符,強調行走之動作。
===============
龜(龟)、鬮(阄)、秋龝:
===============
【龜】甲金文象側視或俯視全龜之形,龜之頭、尾、足、甲俱全。本義是龜。『龜』與『黽』字形相似,差別為『龜』有尾、後腿直伸,『黽』無尾、後腿回折。戰國楚文字『龜』與『黽』同形。又或與『昆』字混淆,如《上博一.緇衣》簡24『我昆既厭,不我告猶。』昆即龜之訛。(季旭昇)
【秋】甲金文象一隻蟋蟀,到了秋天,啾啾鳴叫,故用來表示秋季(郭沫若)。竹簡、小篆改為從『禾』,表示到了秋天,百穀成熟,是收穫的季節。
《說文》:『秌(秋),禾穀孰也。从禾,𪚰(龜字下加火字底)省聲。𪛁(𥤚),籒文不省。』故『龝』是籀文省去火字底的寫法,也有不省的。
===============
國(国)、嘓(啯)、蟈(蝈)、摑(掴)、幗(帼):
===============
【或】甲骨文象有納柲的『管銎斧』或『柲帽』之形,是一種兵器。(李學勤、謝明文)商代晚期的金文與甲骨文同,後來柲形與『圓圈形』分離。謝明文認為『圓圈形』的脫落可能是變形音化,以『圓圈形』(『員』的初文)作為『或』的聲符。『圓圈形』的周圍或加上飾筆,『柲』形又演變為象『戈』形,為《說文》小篆所本。後來的人根據訛變的字體,又誤把疆域、國家之類的假借當作『或』的本義或引申義,於是把『或』附會成一個會意字,故《說文》云:『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國】金文從『囗』,『或』聲。『囗』象國家的邊界、領域。本義是國家。
===============
冎、咼(呙)、過(过)、鍋(锅)、剮(剐)、渦(涡):
===============
【冎】guǎ,《說文》:『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凡冎之屬皆从冎。』
【咼】《說文》:『口戾不正也。从口,冎聲。』一說殘骨也。
【過】從『辵』,『咼』聲,本義為渡過。最早見於金文。《說文》:『度也。从辵,咼聲。』 《書‧禹貢》:『北過降水,至于大陸。』
繁體字中無『呙』字形,見之替換即可。只有『过』是不規則簡化。
===============
華(华)、譁嘩(哗)、樺(桦)、驊(骅):
===============
【華】是『花』的古字,金文上象花朵盛放之形,下象莖葉(『于』形),『于』為聲符。本義是花朵。
===============
匯(汇聚、汇款)、彙(字汇):
===============
【匯】從匚淮聲。『匚』甲金文象一種盛東西的方形器物,是『筐』的初文,現在讀作fang1。『匯』的意義如下:1、水流會合。2、聚集、整合,如:匯整、匯刊、匯編。3、貨幣由甲地交付,於乙地收取。
【彙】《說文》:『蟲似豪豬者。从㣇,胃省聲。蝟,或从虫。』蝟即是猬,『彙』應是指刺蝟。《象形字典》網站將中間的『田』解作『胃』之省形,認爲此字表示的動物爲雜食性動物『刺蝟』,因此此字引申出『混雜、會聚』的意思。現今字典中『彙』的意思是:(1)相同種類聚集成的東西,如:字彙、詞彙、語彙。(2)聚集,如:彙集。
從上述解釋可見,匯和彙的字義,一部分可以互通,一部分不能互通。比如:水流匯合,不能用彙;匯款不能用彙。匯傾向於表示有流動性的會合。彙多用於更抽象的會合。我目前的理解是:匯包含了彙的意義,象『彙編』這種詞寫作『匯編』亦可,但『彙』在某些詞中有其傳承用法,不能替換成『匯』,比如字彙、詞彙可能沒有寫作字匯、詞匯的。
===============
夾(夹)、峽陜(峡)、俠(侠)、挾(挟)、狹陜(狭)、㚒、陝(陕):
===============
【夾】甲金文從『大』從二『人』,一說象一人腋下夾二人之形(許慎、黃錫全),一說象二人相向夾一人之形(林義光、高鴻縉),二說的本義皆是夾持,引申表示扶持、輔佐。後加『手』旁造『挾』字。
【陜】xiá,當是【峽】和【狹】的本字,後世分化出兩個字。因爲小篆中只有陜,表示狹窄的意思。峽是兩山所夾的狹長水道,也合狹窄之意。
【㚒】shǎn,《說文》:『盜竊褱物也。从亦,有所持。俗謂蔽人俾夾是也。弘農陝字从此。』
===============
薦(荐):
===============
【薦】金文從『茻』,『廌』亦聲。『廌』象野獸,全字象野獸在吃草,本義是牧草。《說文》:『薦,獸之所食艸。从廌从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意謂人吃肉類,麋鹿吃草(陳鼓應)。後引申為墊席,又假借為進獻、送上。
===============
畕、畺、彊、疆、強(强)、薑(葱姜):
===============
【畕】【畺】甲骨文從二『田』,金文與甲骨文形同,或於『田』之上下增橫畫,以表示田與田間之疆界。『畕』、『畺』是『疆』的初文,本義是田界,引申表示疆界。
【彊】甲金文從『弓』,『畺』亦聲,『畺』從二『田』,或加從二至三橫畫,會田與田為界之意,田間之橫畫表示田界(季旭昇),本義是田界,引申為疆界。『畺』、『彊』是『疆』的初文。後來『彊』被借為強弱之『強』,故增土旁造『疆』字以表示疆界之義。《說文》:『彊,弓有力也。从弓畺聲。』段玉裁注:『引申爲凡有力之稱。又叚爲勥迫之勥。』
【強】金文字形不清,戰國秦簡、秦印文字從『弓』從『口』從『虫』,《說文》認為本義是『蚚』,即蛀米蟲,廣東稱為米牛、穀牛,紹興稱為米象(參季旭昇)。金文用作人名,漢帛書表示強壯、有力,《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強禦者,勇力者』,《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強』字本當作『强』,臺灣以『強』爲正體,繁體輸入法也只用『強』字。
【薑】本作『𧅁』,從『艸』,『彊』聲,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肥大,呈不規則塊狀,灰白色或黃色,有辛辣味,是常用的調味品,亦供藥用。
===============
將(将)、獎(奖)、醬(酱)、槳(桨)、漿(浆)、蔣(蒋):
===============
【將】戰國文字從『肉』從『又』或『寸』,『爿』聲,『爿』(pán、qiáng)除了可以象牀外,還象盛肉的几俎,全字象陳列肉類於几案之上(于省吾),本義是陳列、進獻。《詩.小雅.楚茨》:『或剝或亨,或肆或將。』鄭玄箋:『有肆其骨體於俎者,或奉持而進之者。』《詩.周頌.我將》:『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鄭玄箋:『將,猶奉也。』孔穎達疏:『以將與享相類,當謂致之於神。』
【獎】《說文》:『嗾犬厲之也。从犬,將省聲。』注意下面是犬不是大。從大的字形『奬』電腦字庫中也有,被定爲異體字,我覺得其實是個錯別字。
注意『將』的『寸』上面是斜着寫的『肉』(月肉旁)不是『夕』。
===============
卩、節(节)、櫛(栉)、癤(疖):
===============
【卩】是『人』字的一種變體,甲金文象一跪跽人形的側面。『命』、『令』、『即』等字從之。跪跽為殷人祭祀時的姿勢,而『坐』是燕居閒處時的姿勢,皆為雙膝着地之形,因此『卩』有祭祀禮拜之義(參徐中舒)。卜辭用作祭名。早期金文用作族徽或人名。《說文》釋為符節,乃假借義。
何琳儀以『卩』為關節之『節』的初文,象曲膝時關節突出之形。按『卩』字當表示一人跪坐,而非關節,如『即』象一人跪坐就食、『令』象一人跪跽聽令、『服』象一人跪跽服事。字書多承《說文》,認為『卩』、『節』乃古今字,《玉篇》:『卩,古文節字。』《集韻.屑韻》:『卩,通作節。』
【節】本指竹的節理,即竹子各段相連處突出的部位。《說文》:『節,竹約也。从竹,即聲。』戰國金文主要表示符節,金文所見舟節、車節為於水、陸路經商的通行證。金文又表示節制、約制。
===============
盡(尽头)、儘(尽管)、燼(烬)、濜(浕):
===============
【盡】甲骨文上部和『聿』字相同,象手執刷子(刷子和毛筆相似),下部從『皿』,象飲食完畢清洗器皿,本義是飲食完畢。引申表示終了、完結的意思。金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上承甲骨文,象手拿刷子清洗盆子;第二種字形刷子的部分訛變為火,象在盆中燒物之形,猶如今天的化寶盆,是灰燼、餘燼的『燼』的初文。《說文》:『㶳,火餘也。』我在『漢字字源網』看到有手執木棒下面一個火的甲骨文字形,不知是否是甲骨文的『燼』;如果是,倒不見得金文下面加火是訛誤。
【儘】jǐn,意爲:極盡;聽任、隨意、不加限制;都、全。用於『儘管、儘量、儘可能』等詞彙。要區分和『盡』的用法,通過讀音就能分辨;『盡』是四聲。如果發音拿捏不准,通過意義也是很容易分辨。『盡』和『儘』雖然都有『極盡、全、都』的意思,但『盡』強調的是『完』和『無以復加』而非『全』,比如:無窮無盡、竭盡所能、取之不盡、應有盡有、盡善盡美、自盡(這些詞幾乎都可以用『完』替換『盡』);『儘』強調的是『全』而非『完』,比如:儘力將小舟撐開,意思是全力將小舟撐開,而非是說我『盡力而爲』無以復加了。我估計現在很多人會念成我jìn力將小舟撐開,不知道是不是因爲簡化字『盡』『儘』不分導致的;當然,他腦子裏應該是不混亂的,他應該知道自己是在表達我用全力去推小舟,而非是要表達我盡力了。至於『儘管』更是和『全』無關,而是『聽任』的意思。『儘量、儘可能』表達的是用全部的量和全部的可能去如何如何,而非『完』。還有個詞『有儘有讓』,表達的是知謙遜,能相讓,多指小兒而言。『儘讓』有謙讓的意思,不可用『盡』。
===============
來(来)、麥(麦)、麵麪(面粉)、麴麯(酒曲):
===============
【來】先就字形方面說『來』字的演變。甲骨文『來』象麥子,是麥子之麥的本字,一般以為指小麥。字形中間是直上的麥穗,兩邊葉子下垂,葉下是莖和根。其字上端或加斜或橫畫。麥穗直上,因為麥莖堅強,中空有節似竹(參羅振玉、張哲)。
甲骨文『來』是麥子之『麥』的象形初文,後假借為來往之來,久借不還。一說『來』被借用作去來之來,並加注義符『夊』(象腳掌向下形,參見『夊』)以明示其行動義。然而,由於來去之來字常用,為刻寫之便,又省掉『夊』(參洪家義)。而『麥』字原本的來往之來義,卻用作麥子之麥義。
【麥】甲金文從『夊』(倒『止』),『來』聲。『來』象麥子之形,是『麥』的本字。後加從象腳的倒『止』(即小篆、楷書的『夊』形),表示到來,故『麥』也是『來』的本字,由於象麥子的『來』被假借為到來之『來』,並久借不還,故最終以本為表示『來到』義而造的『麥』表示麥子。
【麵】【麪】《說文》:『麥末也。从麥,丏聲。』注意是『丏』不是『乞丐的丐』。後改爲以『面』爲聲,現定『麵』爲正體。但『麪』出現的更早。
【丏】miǎn,甲金文字形似『万』;『丏』甲金文或隸定作『万』,林義光隸定作『丏』,讀為『万』。
【麴】【麯】從麥匊聲或曲聲,是酒麴的『麴』字,簡化字將其併入『曲』。現定『麴』爲正體。『麴』出現的更早。
===============
樂(乐)、藥(药)、葯、爍(烁)、礫(砾):
===============
【樂】甲骨文寫作『木』上有『絲』,本義是木造樂器,引申為音樂、快樂。羅振玉釋:『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字象木頭上附著琴弦,本義是木造樂器,引申為音樂、快樂。西周中期金文加從『白』,『白』為拇指之形,全字會以手指彈琴之意(田倩君)。一說以為『白』是追加的聲符(劉釗)。
【藥】從艸樂聲,本義爲藥材。
【葯】yào,白芷;『藥』的異體字;『花葯』雄蕊上端的囊狀部分,內含花粉。
===============
离、離(离)、灕(漓江)、漓(淋漓尽致):
===============
【离】金文從『林』從『畢』或『禽』(兩字都是捕獵用的網形),會林中設網捕獵之意。『林』形後或作『艸』,又簡化為『屮』,為小篆所本。現以『离』爲『離』的簡化字。
【離】從『隹』『离』聲。本義是離黃,即倉庚鳥。後借用作離開的『離』。
【灕】滲流,如:滲灕而下;灕江。
【漓】溼透的樣子,如:汗水淋漓;淺薄、刻薄,如:漓俗、漓滑。
===============
秝、厤、歷(历史)、曆(历法)、瀝(沥):
===============
【秝】甲骨從二『禾』,象禾稻、黍稷分行排列之形,望之厤厤在目,故為『厤』、『歷』之初文(參吳其昌)。
【厤】就甲金文所見,『厤』或不從『厂』,簡作『秝』,故『秝』、『厤』、『歷』古同字,皆從『秝』聲,『歷』行而『秝』、『厤』漸廢。
【歷】甲骨文從『秝』從『止』,異體從『林』,會在禾邊林下經過之形,會經歷之意(羅振玉等)。『歷』的本義為經過,用於四時運行,便引伸出曆法之『曆』(陳定民)。另一種說法認為『歷』非會意字,而是從止秝聲的形聲字,《說文》:『秝,讀若歷』。此說認為足之所經皆有經過之義,不必定要在禾林邊過(李孝定)。《說文》:『歷,過也。从止厤聲。』按『秝』、『厤』可為純粹聲符,亦可能兼為義符。古時出門便為禾田、樹林,以『秝』、『止』會經過之意,亦在常理中。故『歷』可能是形聲字,亦可能是形聲兼會意字。
【曆】指曆法,是推算日月運行及四時節令的方法。
===============
麗(丽)、曬晒、灑(洒扫)洒、哂:
===============
【麗】甲金文象一隻鹿有雙角之形,特別強調鹿頭上的一對美麗的鹿角,取義於麗角成雙成對,本義是兩個、一雙、偶。《小爾雅.廣言》:『麗,兩也。』《玉篇》:『麗,偶也。』由漂亮的麗角引申,『麗』有美麗、美好之意。古文字為了描畫一事物,往往把與該事物相連或相關的事物都畫出來,如為表示眉毛之『眉』,把眼睛也畫出來。『麗』字以一對麗角表示一雙之意,把鹿的身體也畫出來,才能清楚顯示所畫的是鹿角。
【曬】【晒】《說文》:『暴(曝)也。從日麗聲。』原義是暴曬。《說文》有『曬』無『晒』。目前臺灣定『晒』爲正體『曬』爲異體,大陸定『曬』爲繁體字。
【灑】《說文》:『汛也。从水,麗聲。』
【洒】從『水』,『西』聲,本義為洗滌,為後世『洗』之本字,今『洒』又作為『灑』的簡化字,意謂把水或其他物質散開。
在表示『灑水』這個意義時,臺灣定『灑』爲正體『洒』爲異體。大陸定『灑』爲繁體。明清小說中『洒家』一詞用的是『洒』這個字。
【洗】甲骨文從『止』從『同』從數點,『同』是『筒』、『桶』的初文(裘錫圭),數點象水點,全字表示在桶中洗腳,是『洗』的初文(羅振玉、楊樹達、王子揚),本義是洗腳,引申為洗滌。《說文》:『洗,洒足也。从水,先聲。』甲骨文或不從『同』而從『用』,『用』是從『同』分化出來的一個字(裘錫圭),本象水桶。
【哂】shěn,微笑,如:哂納;譏笑,如:不值一哂。此字沒有牽扯進前面從『西』或『麗』的字形的混亂關係中,『囇』和『哂』沒有什麼關係。
===============
兩(两)、輛(辆)、倆(俩)、㒼、滿(满)、瞞(瞒)、懣(懑)、蟎(螨):
===============
【兩】金文作『㒳』,或於『㒳』上添一橫,為增繁飾筆。『兩』字是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成,象車轅前部衡上繫以雙軛(牛馬拉東西時駕在脖子上的器具)之形(于省吾)。假借為兩個、重量單位等。
【輛】從『車』,『兩』聲,用作量詞,可用於車輛、轎子。古代的車一般有兩個輪子,故車一乘即稱一兩,後來寫作『輛』。
【㒼】mán,金文字形爲『㒳』前部加『廿』。《說文》:『平也。从廿,五行之數,二十分爲一辰,㒳,㒼平也。讀若蠻。』
【滿】從『水』,『㒼』聲,本義為充盈,充滿。
『兩』和『㒼』的簡化方式是采用了書法中的異寫。
===============
霝、靈(灵):
===============
【霝】líng,甲骨文和『雨』字相似,『雨』字的雨點是豎線段表示,『霝』的雨點是菱形或直接寫作『口』。根據許慎,『霝』的本義是小雨。『霝雨』表示微雨,《說文》:『霝,雨零也。从雨,𠱠象𩂣形。《詩》曰:『霝雨其濛。』』
【靈】金文有兩種字形,一種從『霝』從『心』。第二種從『霝』從『示』,『示』象神主牌位,此字是神靈的『靈』的本字(楊樹達)。小篆『靈』字從『玉』,《說文》或體從『巫』,可能與靈巫以玉事神有關。《說文》:『𩆜,𩆜巫。以玉事神。从玉霝聲。靈,𤫊或从巫。』
===============
劉(刘)、瀏(浏):
===============
【劉】從『金』,從『丣』,從『刀』, 同『鎦』,表示斧鉞。《書‧顧命》:『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孔傳:『劉,鉞屬。』孔穎達疏引鄭玄曰:『劉,蓋今鑱斧。』《書‧盤庚上》:『重我民,無盡劉。』孔傳:『劉,殺也。』
【鎦】殺也。【徐鍇曰:《說文》無劉字,偏旁有之,此字又史傳所不見,疑此即劉字也。从金从丣,刀字屈曲,傳寫誤作田尔。】
【丣】【卯】可能爲同一字。甲金文『卯』字的構形未有定論(一說象雙刀之形)。『卯』、『劉』古音同屬幽部,『卯』即『劉』之假借字,《爾雅.釋詁》:『劉,殺也』(參王國維)。甲骨卜辭中,卯字常用作動詞指宰殺牲畜。後借為十二地支之第四。
===============
龍(龙)、籠(笼)、聾(聋)、攏(拢)、鳳(凤):
===============
【龍】甲金文象龍形,巨首、大口、長身翻轉上騰,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能興雲降雨。龍首與部分『鳳』字的鳳首上部相似,皆從『辛』形。楷體的『龍』左側『立』即是『辛』,『月』即是張開的口和牙齒形,右側爲彎曲的龍身,只是甲骨文的龍身不長刺(沒有那幾個橫)。
【鳳】甲金文象高冠美羽的鳳鳥,後加『凡』為聲符。本義是鳳鳥。甲骨文常常假借為風雨的『風』。後來鳳鳥之形簡化為『鳥』旁,『凡』又移到鳥的上方,成為了形聲字,從『鳥』,『凡』聲。
===============
婁(娄)、樓(楼)、屢(屡):
===============
【婁】金文從兩『爪』從『角』從『女』,兩『爪』在『角』的左右,『女』在『角』的下方,用作人名。古書中可表示空、牽、繫等義,又用作星宿名和獸名。陳秉新認為象捉住獸角搏鬥,本義為拖曳。從『女』象捉住女子拖曳之意,姑備一說。金文用作人名。
『婁』的簡化方式是采用了書法中的異寫。
===============
彔、錄(录)、綠(绿)、碌:
===============
【彔】lù,甲骨文疑為井鹿盧(後作『轆轤』)之形,即設置在井上用來絞起汲水斗的簡單裝置。其上象桔槔,下象汲水器,小點象水滴形。今字作『轆』,與『轤』字連文。(李孝定)
甲骨文讀作『麓』,表示山腳,如《合集》37848反:『辛酉,王田于雞彔(麓)。』表示王在雞山腳下田獵。金文用作國名和人名。戰國竹簡可讀作『綠』,表示綠色,如《曾侯乙墓竹簡》簡2『紫魚與(彔)綠魚』。『彔』也讀為『祿』,表示福,如《清華伍.命訓》簡2『福彔(祿)才(在)人』。又表示俸祿,如《郭店簡.魯穆公問子思》簡7『為義而遠彔(祿)[少言](爵)』。『祿爵』指俸祿和爵位。
目前電腦字體中『彔』作偏旁時有時只有『录』字形,有時『彔』和『录』都有,例如:綠緑。目前正體作『彔』。
【錄】從『金』,『彔』聲。本義是金色,後被假借表示記錄。
===============
侖(仑)、論(论)、崑崙(昆仑)、輪(轮)、倫(伦):
===============
【侖】從𠓛(『入』下『一』)從冊,或從亼從冊。『侖』可視作『倫』的初文(徐灝),亦可作視『論』字的初文(章炳麟)。
【𠓛】jí,『入』下『一』形;《說文》:『𠓛,三合也。從入一,象三合之形。凡𠓛之屬皆从𠓛。讀若集。』此中所謂『三合之形』,象覆罩著的器蓋形(谷衍奎)。但『𠓛』很容易與另一部件『亼』相混,必須清楚地區別。
徐鉉懷疑『𠓛』為象形,並非如許氏所言『從入一』。然而徐氏未有說明其疑惑之因由。又《正字通》釋『𠓛』字時,認為乃『亼字之譌。本作亼。』雖亦對字形生疑,但未能清為二字之意義清楚定性。
【亼】kǒu,在甲骨文及金文中都沒有獨立成字,但卻廣泛地用作造字的部件,意義是向下張口,稱之為『倒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亼』作為其他字的部件時,多可視作『口』的另一種寫法,表達的是倒轉向下張開的『口』,或曰『倒口』。『倒口』作為部件與許多字的結構與取義都極有關係,如引出解日常吃喝的『飲』、『食』;解呼氣吹奏的『今』、『龠』;和解向下面說話訓令的『命』、『令』;甚至解抽象的語言思想的『侖』、『念』等。由是觀之,『亼』字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構義部件。
查『𠓛』這個部件很容易與『亼』相混。前者(𠓛)從入從一,指的即《說文》所指的『三合之形』,後者(亼)指的則是向下張開的『倒口』。這兩個部件都未有獨立成字,由於二者形態相近似,所以向來都很易被混淆,如古代的《說文》和當代的《漢語大字典》都只知有『𠓛』,而未知有『亼』。由於這兩個部件無論意義或功能都迥殊,於認知上必須清楚區別。
就字的形態而言,『𠓛』的三劃都較直,而『亼』由於指向下張開的口,因此代表嘴唇的上兩劃都較彎。這一點從金文的相關字形中都可以清楚得見。
【侖】字的構形可以有兩種解釋。首先可把侖視為從『𠓛』(三合)從『冊』。即解作『集合及整理卷冊』的意思。另一種解釋是把 『侖』視作從『亼』(倒口)從『冊』。《說文》的解釋是:『侖,思也。從亼從冊。』此中,『亼』可解向下張口,而『冊』則解以繩索編列得整齊有序的竹簡,這兩個部件合起來,似意會一套條理井然的說話或思想, 一如人之能『出口成冊』。由於『侖』本已由口(亼)所出,因此可視為『論』的初文。章太炎《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即直稱:『論者, 古但作侖』。
【崑】【崙】崑崙山。
===============
羅(罗)、蘿蔔(萝卜)、囉(啰):
===============
【羅】甲骨文從『网』從『隹』。後增意符『糸』,寫作『羅』。本義是捕鳥用的網,引申爲包羅。
【蔔】從『艸』,『匐』聲,表示蘿蔔。
【匐】甲金文從『勹』從『畐』,『畐』是聲符,『勹』象一人俯伏在地之形,是『俯』或『伏』的初文,『勹』亦是聲符。本義是俯伏在地。
【畐】fú、bì,甲金文象酒罈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字象長頸鼓腹圜底之器』。本義是酒器。『畐』又是『福』的初文,後加『示』旁造『福』字。
===============
黽(黾)、蠅(蝇)、繩(绳)、黿(鼋)、鼀、竈灶:
===============
【黽】měng、mǐn、miǎn,甲骨文中『黽』乃獨體象形字,象蛙類動物。
【竈】見於金文秦公簋,本義為生火炊煮的設備。《說文》:『炊竈也。从穴,鼀省聲。』 【鼀】即蟾蜍。《說文》:『圥鼀,詹諸也。其鳴詹諸,其皮鼀鼀,其行圥圥。从黽从圥,圥亦聲。』【灶】乃俗字,亦有寫作『窖』的。今臺灣定『灶』爲正體『竈』爲異體,大陸以『竈』爲『灶』的繁體。
===============
聶(聂)、攝(摄)、懾(慑)、囁(嗫):
===============
【聶】《說文》:『附耳私小語也。从三耳。』
===============
寧(宁)、擰(拧)、嬣、宁(㝉)、貯(贮)、佇(伫):
===============
【寧】甲骨文從『宀』從『皿』從『丂』,金文加從『心』,或不從『丂』作『寍』,『寧』、『寍』古本一字。『丂』象枝柯之形,『皿』象器皿形,『宀』象房屋形,象器皿置於屋下之形,會室家之安(徐中舒)。一說意會人有居室、有飲食,自必心安。晉姜鼎字形『丂』變為『于』,與《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字形相同。
【宁】zhù,甲骨文字形頗似『片』和『爿』並在一起,中間不留縫隙;『宁』字古已有之,主要解作『貯物』的『貯』,或『佇立』的『佇』,故與『貯』和『佇』分別都有古今字的關係。近世亦有學者把『宁』釋為『襾』。參見『賈』。今天『宁』已被用作『寧』的簡化字,古義已廢,但看古書時不可不察。
===============
農(农)、濃(浓)、儂(侬)、膿(脓):
===============
【農】甲骨金文皆從『林』從『辰』從『又』,金文或加從『田』,象手執辰在田林間裏勞作,『辰』是上古除草的農具,農的本義是用農具清除田中的雜草之意,引伸為耕作。小篆『田』訛爲『囟』,『又』變作『囟』旁兩手『臼』,隸變後寫作『曲』。
===============
齊(齐)、擠(挤)、濟(济)、臍(脐)、齋(斋):
===============
【齊】甲骨文作三角形排列的『三個菱形』或菱形排列的『四個菱形』,象穀粒之形(參陳秉新)。《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屬皆从亝。』金文將三穀粒下角尖加長為三竪。又將三竪連在一起。
楷書的齊,中間部分是一個菱形,兩遍各爲一個菱形,下部爲金文時出現的菱形的延長線和連線。
【齋】是一形聲字。金文見春秋晚期『蔡侯盤』(CHANT-10171-6),其他古文字形見『詛楚文』、『居延漢簡(甲920)』等。《說文》:『齋, 戒,潔也。从示,齊省聲。』按金文從『示』從『齊』的初文,非『齊』省。從許慎的解釋看,齋應原指古人行宗教禮儀之前禁食以自潔之舉,從『示』是指希望透過齋戒以通神明。在古代,齋又常寫作『齊』,如《莊子‧齊物論》中即有:『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一語。此外『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亦有『必善齊(齋)戒』之說。『齊』的原象禾麥穀粒,其用作解『齋』應只是同音假借的關係。
===============
豈(岂)、凱(凯)、鎧(铠)、呆獃:
===============
【豈】是『凱』的初文,表示戰勝奏樂。借為虛詞。『豈』的金文從『壴』(『鼓』的初文),表示擂鼓作樂。
【呆】【獃】在表示癡愚傻笨之意時互通,其他字義用『呆』,比如:呆了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