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宝贝,不管你们在哪里,妈妈都和你们在一起呢!”
“可是,我们在床上,你在外面,我们怎么会在一起呢?”
妈妈伸出手,在前面抓了一把……
第一眼看到绘本《看不见的线》封面的时候,我便心生欢喜:可爱调皮的小男孩,活泼俏丽的小女孩,智慧温暖的妈妈。内容上,三人之间的对话非常简单,但却极负启发意义,对当时正想办法缓解宝宝进园分离焦虑症的我无异于意外惊喜。
夜幕降临,窗外静悄悄,只有蟋蟀在低声地歌唱。孩子偎依在我的身边。翻开《看不见的线》,我缓慢的阅读,孩子全神贯注的聆听,间或充满童趣的疑问,气氛是那么的温馨,空气中都仿佛充满了爱。
“静悄悄的夜里,孩子们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甜甜地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电闪雷鸣,孩子们都被惊醒了。他们大声叫着,跑到了妈妈身边。”
我想,对于每个妈妈来讲,绘本故事里的这个场景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而整个故事便是从这极具视觉效果的矛盾冲突中延伸开去。孩子在“危机”时刻,自然第一时间想到妈妈。于是,故事里的妈妈开始安慰孩子,但不是每一个“危机”时刻,妈妈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的身边。那么问题来了,妈妈们该怎么办?此时,故事的主题浮现了出来:爱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永远连接爱与被爱的人!
“当你在学校想我的时候,你的爱会沿着‘隐形线’传过来,我的心就会感受到你们甜蜜的想念和爱。”
3-6岁的孩子,尤其是刚进幼儿园或者转园的孩子,往往会有很严重的分离焦虑,出现忧虑、紧张、害怕等心理状况,并引发烦躁不安、哭泣、做噩梦、腹泻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对孩子而言,这也是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对家长而言,亦是如此。但成长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人独立自主的过程,又或是孩子与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渐行渐远的过程,我们必须面对。
作为职场妈妈,我无法随时陪伴孩子左右。虽然我想尽办法多陪伴孩子,但还是显得不够。我想应该想办法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和你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那究竟该如何让孩子知道呢?
《看不见的线》巧妙地迎合我的这个困惑,明确告诉我们,原来一直有一条线连着我和孩子,一条代表着爱的线,只是肉眼无法看到。肉眼看不到重要吗?不重要,因为空气也同样无法被我们看到。
绘本中的“看不见的线”的概念完美诠释了母爱,亦如古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正是千年以前的另一个版本的“看不见的线”。
于是,孩子和小猫加斯帕没有了“不能说的秘密”,和朋友露西间进一步巩固了“友谊的小船”,即使“潜到深深的海底”也够得到这条线的另一端,即使长大以后孩子“当了芭蕾舞演员或变身为丛林探险家”也会拥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如果我成了登山队员”也照样不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即使“遨游在外太空的环境下”,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存在。每次读完这本书,不仅孩子更懂“看不见的线”,就连我也更加坚信了这样一个事实: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是永远的,即使“孩子调皮捣蛋”或“妈妈冲我发火”的时候。
而全书让我感到最意外的,或者说我感觉最升华的文字:“这根线能连到布莱恩叔叔那里吗?他住在天堂”。低龄的绘本竟然涉及到了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故事里的妈妈听到孩子的发问后,轻轻地说,“可以,当然可以。” 瞧,简单但又堪称伟大的回复。故事里的妈妈用这样坚定的回复告诉了孩子关于人生终极难题的答案,也教会了孩子如何怀揣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好好生活。
简短的对话之后,“外面依旧电闪雷鸣”,但这已经打搅不了孩子的美梦。因为,孩子知道,永远有一条线一直连接着自己和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以及全世界所有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分离不再伴随焦虑。
整本绘本画风清新,如同花香扑鼻,又如同佳音绕梁。《看不见的线》既能帮助孩子化解分离焦虑,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以后无论何时,无论走向何方,孩子都不再恐惧:因为有“看不见的线”,因为爱你的人始终在那里。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值得一读。(201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