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专门阐述,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国教育界、科技界工作者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大家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人倍感振奋、干劲倍增,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党管人才首先是党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健全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要解决方式方法问题,需要牢固把握党管人才的重点和关键:聚人心、指方向、定战略、抓协同、促服务、提绩效、强保障,着力形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合力,构建有力完成各项攻坚任务的人才工作体系。
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背后,最主要还是人的力量。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一个国家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形成科技、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只有大力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调动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走出一条从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人才工作不是“就人才论人才”,需要落实到“四个面向”体现的人才发展成效和人才工作效能上,要服务于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服务于解决国计民生重大问题,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因此,我们要以服务“四个面向”的实际效果作为评判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具体标准,“四个面向”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立足基点、价值体现和使命担当。
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需要具备一大批大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也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我们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创新规律,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解决和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要坚定人才自信,我们是“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的。
五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建全球人才制度竞争优势的路径方法。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更大力度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向科学家赋权,大力破除“官本位”痼疾,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收益分配和创新创业等重点制度改革,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加快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制度保障。
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经成为世界发达经济体、发达平台机构、一流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一条共同路径和基本规律。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需要具备与之匹配的世界一流人才队伍,从全世界选人用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路径。“我们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只有做到“尚贤不论国别”,“唯才不避亲疏”,才是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应有的大国气度和积极心态。
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只有营造公平公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良好氛围,才是引才、用才、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八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成就的取得,其背后莫不反映着科研工作者求真务实、爱国奉献、协同合作、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只有不断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钉钉子精神,坐冷板凳、出精细活,做真学问,出好成果,才能凝聚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精神伟力,激发释放人才创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