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知性阅读能力
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的摘抄,反复应用。
阅读经典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地画出那些真正有真知灼见的含金量高的句子。
可以写下你的感想,但对于经典来说,聆听是最重要的。你也可以读得尽可能慢,听清楚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意思。
就像何刚老师给我们介绍的那样,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和阅读感受,输入到电脑内保存或做成PPT。这样随着不断地反复地阅读和与其他书的相遇,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践行,不断地反思,这些文字将变成你自己的血肉。
遗憾的是,许多人却败给了自己的惰性,他们会因为恐惧改变而自我辩护,并最终放弃执行,阅读沉浸于咨询式阅读。
摘抄 能训练我们的专注力;另一方面,通过摘抄,我们对一本书的精华会印象更深,也便于日后反复翻阅。
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并且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的。
还可以编写一本书的提纲,不是简单的重复目录,而是写下书中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过程,这本身就是极好的读书笔记。
跟随着新教育也进行了近一年的细致啃读,对于许多书籍经典语句进行过批注,很少从整体框架上对一本书进行梳理。最开始,是没有这种意识,现在虽然想做却没有这个能力。知性阅读任重道远。
更进一步的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批注)
聆听是前提,然后写下你的疑惑,写下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写下你最深的感受和思考。要坚定不移的相信,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你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个片段某个观点的理解,也可以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还可以旁涉到你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的教育教学事件,或者与其他书籍相互验证。
批注的内容可以是你的疑惑,你的思考,你的感受,你的行动,你的错误。
以批注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其实就是借助这种方式梳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思想。
与书籍对话一开始是艰难的——你甚至怀疑自己压根就缺乏对话的能力,或者自己压根就不适合读这本书(当然,有时候确实如此)。但是,经历并承受这种痛苦,你会慢慢地步入一个新的天地,会通过大量的摘录以及理解,慢慢地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后,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这本书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生命中?
这是一个关于灵魂的对话,直达我们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