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了,由于各种理由和借口,却迟迟没有翻开第一页。以前也零零散散读过一些书,但大多为工科类的书籍,讲技术的居多。现在借读这本书的机会,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之前读书的方式。
从第一版算起,这本书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畅销,肯定有其独特的魅力。第一章从三个方面讲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分别是主动阅读、阅读的目标、阅读即学习。读完第一章,感觉以前一些模糊的概念在脑海中瞬间清晰了许多。
主动阅读
说到主动阅读,自然就会有被动阅读的一面。作者将听和读归类为被动阅读,将说和写归类为主动阅读。感同身受,内心的想法在这里和作者非常一致。
比如,我们在我司经常被同事鼓励做分享,写博客。其实我个人的感受一直都是真正准备分享的过程才是自己真正理解和学习到东西的时候,或者只有自己在写博客时想通过文字分享给别人时,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很多地方不懂,需要去查资料弥补。而其后在公司里给大家分享的时候,坐在下面听的人真正的吸收了多少呢?很难说。
就好比自己去看一本技术书或者在 Code Review 的时候听别人讲他踩到的坑。很多时候看完或者听完就觉得自己学会了,其实不然,几乎都不能连续回答别人五个为什么的问题。
由此可见,阅读的主动性越强,效果越好。
阅读的目标
书中谈到了三个阅读的目标:获得资讯、增强理解和娱乐。对于这点,本人的之前没有明确的划分,处于懵懂状态。回想一下之前的一些阅读行为,也确实都能归到这三个目标上。
每天早上刷的新闻客户端、朋友圈、微博等,都可以列为为了获得更多的资讯。基本上是不需要花费什么脑力就能知道发生了些什么,而刷完之后基本上也是知道了就知道了,过不了两天大部分内容也就遗忘了。
另外的一个现象正好可以作为增强理解的反例。作为程序员,在写代码的时候,尤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讲,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它工作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或者它不工作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比如使用鸟枪法解决了一个 Bug,后来表象上看着修好了,实际上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大量资料就没有起到增强理解的作用。另外,为了学个什么技术,看了大量的书籍和文档,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真正一动手,发现自己寸步难行。这也是阅读方式的不当,本来应该以增强理解为目标的,给自己的要求却成了获取更多的资讯。
第三个目标很好理解,比如平时闲得无聊看看小说,这就是娱乐,或者说消遣。也不能说为了消遣阅读不是好事,就看你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了。
阅读即学习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蒙田
蒙田的这句话说的是,第一种的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 法阅读,甚至可以称之为文盲,第二种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以为读得书多就学得多。
吸收资讯是一种学些,对以前的东西变了解了,也是一种学习。为了避免以为读的书多就学得多的错误观点,需要先明确学习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即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
可以说我我们在学校里,或者刚参加工作,甚至刚上一个新的项目,一开始都是指导型学习。在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开始了解更多,大多为被动的接受很多东西,并没有消化吸收太多东西。而自我发现型学习则不一样,它是需要经过研究、调查,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在即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去让书来教你,需要自己的思考,感觉和想象力。
我又想起到了在写作工坊中王健提到的知识漏斗,讲的是从信息=>知识=>智慧的一个思考提炼的过程,其实和自我发现型学习是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