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79岁的琼瑶奶奶,忽然发文交代身后事,甚是一惊,仔细看才知是因一篇《预约我的美好告别》,有感而发,遂在facebook上写下一封公开信给儿子和儿媳,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们无论多么不舍,无论面对什么压力,都不能勉强留住我的躯壳,让我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那样,你们才是‘大不孝’!”
琼瑶曾说过:“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对于传统文化中牢不可破的生死观,或许可以重新理解,作出改变。
上帝派来的礼物
《预约我的美好告别》发表在台湾《今周刊》1015期,文章的开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七十六岁的老人獨自在森林散步,被響尾蛇毒蛇咬了。
臥倒的身旁,留著一塊磚與一條蛇。
女婿發現後,機警地將老人與蛇送往醫院。
『是劇毒的響尾蛇,得注射血清。』醫師告訴家屬,若沒有注射,老人可能四小時就會走了。
家人召開家庭會議後,『決定不注射了。』
因為老人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患者,生前曾表達,他痛恨這個病,希望未來能有自然死亡的機會。
家人認為,這條蛇,是上帝派來給老人家的禮物……」
陽明大學醫管所副教授楊秀儀,在台北市仁愛醫院演講時,分享了這個美國例子。
「如果你是這位醫師?會不會幫病患注射?」在場醫師舉起手。
「如果你是這位病患?會不會希望醫師幫你注射?」現場一片靜默。
人生是一场大Party
记得《奇葩说》有一集的辩题是:“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现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当然要鼓励了”。就像马东讲的,世界上绝大部分宗教都是从生死开始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都避讳谈死,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往往都是从爱、伦理等角度谈,而没有正视死亡本身。
我们都倾向于认为“让亲人活着,才是爱亲人的表现”,这里的“活着”,在爱和伦理之下,其实遮蔽了死亡本身。
我们避讳死亡、恐惧死亡、拒绝死亡,自然而然地,我们便把坦然接受死亡看做是一种“不孝”,一种禁忌。
但实际上,死亡从来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的起点,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是父母之爱、人类繁衍的结果。可命的终点,不管是竭尽所能看到第二天太阳的升起,还是回望前路无憾的有尊严的离开,都应该交由自己来选择终结的方式。
蔡康永说:“人生是一场大party,你们要享受这个party,不要为我悲伤,我只是先走了而已”。假使我们有幸红尘作伴,如果有一个要先走的时候,也请潇潇洒洒。
预约美好告别
问过许多同龄人,很多都在十五、六岁时便思考过“死亡”,但那时正是青春少艾,可能恐惧,也可能困惑。
慢慢的,开始经历,身边至亲至亲的长辈,一别便再也不见,也或许以另一种方式相见,或许在梦里,或许在思念里。
我们会悲伤,会难过,会趴在被窝里哭,可当我们走过那些记忆的地方,在水中,在土里,好像有些许亲近的感觉,心里会安静的说:“我很怀念以前的时光,我想你了。”
这篇《预约我的美好告别》,让琼瑶奶奶特别的感触,文章很长,查看全文请在“曾几光阴”公众号回复“告别”,繁体字请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