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律
为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都要规定严格的作息时间呢?
为什么我们上下班都要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呢?
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有规律地生活。为什么要有规律?因为有规律才能让我们的效益最大化。
我们日常的一点一滴,都需要有规律,就像写作,即使不愿意写,也要坚持每天写一点;像我学粤语,不管多忙,坚持每天学一课;瑜伽不能做到每天都练,至少每周三到四次;和家人一周一次电话;和朋友一月一次聚餐,这个都体现了良好的规律。因为有规律的作息,有规律的工作,有规律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习惯,更好大的成就。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归功于他超级规律的作息,堪比瑞士造手表。且看康大师的作息时间表:
4:45 仆人浪泊叫醒康德。康德命令:无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想方设法把他拖起来。
5:00 喝两杯茶,抽一斗烟,备课。康大师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烟,终生不变,但年纪越大,烟斗也越大。
7:00-9:00 上课。
9:00-12:45 写作。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完成于这个时间段。
12:45 待客。
13:00-16:00 与那些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也是康大师大发议论的享受时光
16:00-17:00 著名的康大师独门散步。定时定点,广大柯城居民一看见康大师就对表。有次康大师看卢梭的〈爱弥儿〉走火入魔,忘了出门散步,广大市民一片混乱,一致认为教堂敲错了钟。
17:00-22:00 看书。要求:书房温度恒定15度。
22:00-4:45 睡觉。传闻,一到22点,康大师立马上床睡觉,而且是一沾枕头就入梦乡。
有规律的生活,让我们的康大师,精力更充沛,工作有效率,生活更从容。
2.限制
限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圈定范围,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件事。
同时限定也能更好地明确我们的目标,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去完成。
为什么现在的人,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就是源于没有给自己限制一个确定的时间,放任自我。
像我们的写作,如果没有给自己限制一个范围,确定一个主题,天马行空的乱写,那么你一晚上可能也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像我,对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就是每天的晨读感悟至少要达到1000字。虽然质量上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对数字的追求也是一个对自我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突破自我,不断的去提升去思考。
3.行动
我们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次行动给力。
在《做,就对了》 这本书中有讲到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深刻。
曾经有一位顶尖大学的哲学副教授,历尽艰辛,百般努力,苦苦挣扎,要完成他的处女作。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他能否成功获得该校的任期。
这名教授整天处于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学术责任”的围困当中,他发现自己很难挤出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写作。同时,他明显感受到来自学院的压力,学院同人对他的期望太高了,希望他写出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这一切的一切,使这位年轻教授几近崩溃,不用说一本巨著,他甚至连其中一小段也无法完成。
他去拜会了一位认知心理学专家,专家认为该副教授需要克服自我限制的思考方式。后来他又去拜见了一位新的顾问,在会谈中这位副教授详细描述了自己所面对的诸多困难。最后这位顾问说:“您的事我无能为力,您什么也不需要,你您能做的,只有行动起来,开始写作。”那位副教授当时真是大吃一惊,他以为会有极富启发性的谈话。但是这位顾问直率有利的建议还是起了作用。
这位副教授回到家里,拿出打印机开始打字。第一天写了20分钟,第二天比前天写的更多一些。短短几天后,他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快乐当中了。整个过程,心无杂念,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六个月后他的著作便大功告成,出版后,这本书能也好评如潮,教授也因此如愿以偿,不仅获聘职位,而且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所以,去行动就对了;闭嘴,开始写就行了。唯有行动才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