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别让收藏代替了思考。
我们每天花了大量时间在快视频、快阅读上,对于优质内容的保存右手给赞、左手收藏。
如此反复,当熄屏睡觉时,有没有闪过一丝念头,这一晚究竟学了哪些东西?真不用在意吗。
我想我们不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上网。
所有的内容能够占据我们时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需求。
说到这里,我讲个例子。
有一个女性朋友像大多数人样每日点开小红薯跟博主学美妆,然后下单了很多件热门商品,前后大概有7年的热血网购历史,期间大牌小牌都试过,惊喜就像大浪淘沙。最终她在第六年抖音直播间买了一瓶售价仅75元的粉底套装,非常适合她的混油皮肤。在第七年去线下美容店养肤的时候,她意外发现皮肤经常脱妆的原因是一个店员告诉她,她没用妆前乳。
别笑,你不觉得细细想来,有什么不对吗。一个一直被短视频教的人却怎么也教不会。
后来,她去报了一个2000元的美妆班,从脸型识别到画眉上手都学了。
她觉得虽然网上好,可以反复观看,但是很少有博主会把细节逻辑完整性讲明白。学东西得先有一个架构概念,再去填充分枝,这个逻辑是不是更对一点。
我不贩卖焦虑,这是我自已的一点思考。其实看视频就是图一乐,背后是创作者用大量的时间研究数据揣摩台词,肯定挑出彩的话说,但这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我们没有办法获取自已的知识体系,你也不能基于这样的方式去拥有这个时间消耗理应累积的判断力。
就像一个没有排课的线上课堂,每小时130个老师的来上课。
你吃的消吗?
02
我手机里的小红薯收藏有531个,而当我想再回去翻一段语录的时候,光是翻找、再次被其他视频吸引重播的时间就花了我一小时。
因此我有时会不自觉产生手机不耐烦的情绪。
而我觉得快视频后哪些人变得越来越博学了——恕我直言,我觉得是真实生活体验本身丰富的人。
它们也是足够有好奇心的人。
因为,他们的爱好,特长,和这个网络环境下分享的东西,其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更为垂直,就自然深入了。
那你说,我有什么问题,我也会去搜索问答案啊,也能获得知识啊。
我们的侧重点不一样,我说的是培养思维习惯,你说的解决问题的一条渠道。
当有的人谈历史、科技、时政、生活、人物知识见解的时候,总会想,这人什么时候学的,为什么有这些知识,你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这种“知道”就是让人有(智慧)安全感。
而这个东西,靠盲刷视频是养成不了的。
1+1=2,但如果每个人屏幕前都给你展现2的结果,你很难看到1+1在哪里。
那么在碎片化知识多的形势下,该怎么做怎么做。
如果你是像我一样记性不好的人。我建议,保持一条记录的习惯。
带着做笔记上课的心态去刷视频,去做。
你没有听错。
03
读书的时候要求上课记笔记,那么视频时代,如果网络已经成为你的知识来源,那为什么我不记下来呢?
这不是他言尽信。
记下来了之后,你就会产生疑问,然后你再去看一些东西的时候,会更有思考主动性。
比如过去一年你收藏了些什么东西,你还记得吗?
因此我刚刚表达的有两个想法,做一个记性好的人,在事情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开始复盘。
或者,当一个爱记录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沉下心去给记录做填空,去分类。
比如你曾经【找工作】收藏了很多干货。就包括,求职软件、求职门槛、自身性格、自身实力、面试问题、自我介绍、职位发展、行业发展等。
再比如,你收藏了很多办公实用技巧。
如果想要提升自已,不用老是想着重新来,你可以回头找到自已的【收藏夹】记录下来,分类去做,然后总结,再带着疑问去找答案,做复盘。
总之,一边记录,一边总结,一边认真生活。
今天就到这里,最后,借用【印象笔记】概念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让笔记成为你的第二大脑,保存灵感,让你随时随地的有序生活。